与文学终结论相关的,是所谓文化形态的“图像转向”。身处其中,文学与文学理论应该如何发展,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周宪是较早提出“读图时代”的学者之一,其《“读图时...
当前关于文学在消费社会的审美走向的讨论此起彼伏,十分引人注目。这一方面表示人们对消费社会文学发展的广泛关注和关心;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人们对进入消费时代的文学的边缘化、...
首先,应明确的是,身体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知识的形态或范畴,其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很难在文化和自然或文化与生理对立的二元对立观内解释。 身体是物质与精神的复合载体,绝非...
“文学性”纷披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无论是普遍主义意义上的“文学性”还是历史主义观念中的“文学性”,不仅学术理论、媒体信息等领域所弥漫的“文学性”而且文学中的“文...
2006年12月18、19日北京文联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举办了“传媒与文艺:2006·北京文艺论坛”,文学的困境与影视网络艺术的方兴未艾成为关注的话题。当下文化语境中文学...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互联网的出现和电脑制图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受到图像侵袭”的现象愈演愈烈。在我们的阅读生涯中,图像大有取代文字之势,有人甚至堂而皇之地宣称:...
主持人: 孙逊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詹丹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传到当代...
形式主义理论将文学性界定为一种封闭于文本之中的修辞技艺,而现象学文论则想要让文学性呈现于读者参与其中的文学活动,新历史主义进而把文学性扩张为一种为历史提供意义的统...
●艺术与生活的分家是一个“现代事件”,是现代性分化的一个必然后果。重新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显然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它是克服现代性局限和审美纯粹化局限的一种正...
上个世纪中叶,一个少年诗人在他那令人眩目的文体实验《灵光集》、《彩绘集》、《地狱里的一季》之后,骤然放弃了文学生涯,转而去进行真正的生命冒险。他(蓝波)留给文坛的...
科技现代化派生的影像文化的崛起,日益使人们见证一个“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的到来。在这个读图时代里,少年儿童面临的是人文素质的危机乃至缺失。面对这一缺失,我们儿...
在论及被称作“红色经典”的1950~1970年代中国大陆长篇小说时,许多学者指出了其对“史诗性”的追求;还有不少论者谈到了“茅盾文学奖”的史诗情结。当前文学批评界更是将是否具...
后新时期文学伊始,文坛就有一种担心“中国作家的文化准备不足”的声音,但当时没能得以展开,所以到底什么是应该的“文化准备”,一直语焉不详。 当时上路的作家,凡坚持下来...
近年来,文艺理论界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我们已经进入“图像时代”,而文学在图像的冲击下岌岌可危文学该采取何种策略来谋求更好的生存?是坚守自己的特性还是向图像俯首称臣...
一 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艺术界,一边是大众文化市场对“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不减(注:据广电总局统计,从2002年至今,两年间有近40部“红色经典”电视剧列入规划批准立项,共约...
“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道出了经典作品——名著的另一个名字——所面对的尴尬:今天,没有人质疑、否认应该...
新世纪,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化研究”的盛行,“文学性”成为文学研究者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学性”是什么?文学研究如何保持“文学性”?对于部分文学研究者来说...
我们通常所指的“红色经典”又称“革命历史小说”,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从1921年至1976年间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狭义上仅指1950、1960年代的包括文革“样板戏”在内的“革命历史...
90年代中国文坛突出的文学现象之一是“女性写作”的高涨,其中1994年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和海男《我的情人们》两部长篇以强烈的震撼力出场,带来了“身体叙事”小说的全新概念。...
一个民族的文学经典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对不同民族文学经典的接受与传承,是对民族性的张扬和全球化语境下民族间的对话与交流。 什么是文学经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