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他那本讨论西方经典的名著《西方正典》一书中曾经写道:“中国古代文学十分丰富,其中很大一部分和我们西方的文学传统并不一样,对它的准确的...
一个在理论话语的贫困中被放大、夸饰的视图时代似乎蹒跚到来了。 视图理论炒作者还是在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Lyotard)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一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国内学界比较熟悉的一种,是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他1998年出版的《重构美学》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代社会铺天盖地...
偶然知道一句口号,叫做:经典通俗化,通俗娱乐化。实在话,该口号透露出不少的聪明。当然,是今天人的聪明。 关于“经典”的一般语言学意义,权威的辞书上说,就是最重要的、...
近年来,中国美学、文艺学界似乎已经形成一个群体,一些学术实力雄厚的中青年学者,顺应当今社会生活发展的滚滚洪流,隆重推出一种被命名为“审美日常生活化”的理论,已经产...
一 在“文化研究”、“文化批评”于所谓“全球化”浪潮中已成为文学研究新时尚的这些年里,当代文论几乎终止了对“文学性”的追问。 然而,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却难以...
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像今天的人这样喜新又怀旧、争先(先锋性)又追后(后现代)。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
一、为什么要读经典,怎样读经典 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如果今天我们口喊经典阅读,年轻一代或者大...
前言:局限分析与文学穿越 什么是“文学穿越”?“穿越”不是摆脱,也不是优于,更不是打倒、取消和轻视,而 是“不仅仅限于”。不限于就是类似于我们进北京故宫,你需要先进第...
“断裂问卷”的得与失 所谓“晚生代”,是中国文学评论界一个约定俗成的提法,其实这不是文学性的提法,像“新时期”这种提法一样。中国评论家喜欢以年代和辈份来把握事物,所...
●主持人话语: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不言而喻,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敏...
地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报告厅 主持人:李杨 主讲人:唐小兵、黄子平、李杨、贺桂梅 李杨:今天的讨论,题目好像有些抽象: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但我们的问题将主要围绕《再解读——大众文...
文学创作类型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原创性创作,二是利用已有的文学资源进行重新创造,生发新意。前者要想成为名著,产生广泛影响,必然要经过长期的历史淘洗,即从一般性、通...
新的世纪波:全球视觉图像的“转向” 世纪之交的社会发生了文化的“转向”,文化的转向中最为抢眼的景观是视觉图像的“转向”。当今的视觉图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
有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话题,很容易被当成老生常谈,或者被看做幽灵不散的文学社会学论题乃至政治命题来对待。但与这个话题是否具有文学理论上的恒久意义相比,它的不断出场似乎更...
自上个世纪30年代,法国哲学家列费伏尔(H. Lefebvre)首创日常生活批判以来,①提倡生活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成为哲学、美学、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关键词...
一 考查“身体”意象在中国近现代美育学中的苏醒,是历史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的古典的“身体”意象在社会意识形态与审美层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一、消费文化语境与“文学经典” 开始于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特征。与此相伴...
从鲁迅于1921年首度使用“典型”时算起〔1〕,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典型”理论在我国文论界已风行大约70年。而在这70年中,它作为主流理论雄踞文坛至少已经长达50载。这一外来理...
随着现代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传统的以印刷为媒介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