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是记录文学历史的学科,它最为基本的前提是遵循文学发展的先后、因果关系来展开述录,但在述录有关的文学历史时,并不是仅凭直观的记载就可了结的,它还必须有一种内在...
近些年,在中国当代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中,继全球化之后,文化研究成了新的关注点,并因之引起了关于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本文希望通过文化研究中颇有代表性的萨义德(...
一 经典的言说 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实来看,无论是对现代文学有无经典的讨论,还是对现代文学经典的焦虑与危机感,都与对经典的涵义的理解有极大的关系。那么,应该怎样对这个...
现在对文学经典日益增长的兴趣是建立在人们对其作用和价值怀疑的基础上的。这种对文学经典的地位和创作的怀疑以及再思考是一种可喜的文化自觉的表现,因为不然的话就意味着对...
新的审美现实引发了关于“文学理论的边界”的论争,这场论争是难以避免的。传统的文艺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当今盛行的“文化研究”能否担当起文艺学的功能,是一个值得商榷...
这里所说的“当代”,指的是20世纪的50-70年代;文章讨论的,是这个时期中国大陆文学经典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文学作品等级价值的评定,评定所依据的标准,评定的制度和程序,...
图像与影像的双像叠影 本届上海双年展将致力于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涉入影像历史的深处,追问其在蔓生和锐变的过程中与人类生存状况的相互影响,从而整体地展示今天的艺术...
也许,有些读者一看这书名就觉得有点背时。文学性?人家伊格尔顿、乔纳森·卡勒,还有加缪、德里达,不是都早就宣告了它的虚幻了吗?不存在某种统一的文学性,不是已经成为共...
近年来,在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中,陶东风教授的观点是颇值得注意的。他认为,由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深刻地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技术狂欢的时代视觉文化,是一种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推动下立足于视觉因素,以“形象”或是“影像”主导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崭新文化形态。视觉...
近年来.文学理论界盛行“图像转向”和我们正在走向“图像时代”的说法。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图像并不是一件新东西.图像的作用受追捧也不是第一次。实际上.在人类诸感官中.视觉被...
文学的经典性之为话题,论理是毫无新意可言的。现在人们所以又热衷起来,自有它的缘故。 其一,某些年轻的或者不那么年轻然而激进的文学作者们,在这一二年间,以颇昂然的态度...
关于“百年文学经典争论”是一个发生于二十世纪末期的重要文学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不仅限于这一问题本身而是有着其丰富的背景和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对于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情...
从“语言主因”到“图像主因”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写于1936年的一篇文章《讲故事的人》中慨叹道:“虽然这一称谓我们可能还熟悉,但活生生的、其声可闻其容可睹的讲故事的人无论...
当下,我们是否还需要经典文学读本,这个问题问得似乎有些多余。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应试语文教学大大地挫伤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对于文学阅读不但没有需...
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当今世界己进入新媒体时代。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当今的文化形态。其中图像文化异军突起急剧扩张.成为电子时代的新宠.使传统语...
随着20 世纪理论旅行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学对各学科的渗透,“文学性”不再成为文学的特有属性而成为众多理论的共性。于是,在当今的社会意识中,“文学性”不仅是一个形式主义的...
当我们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时.文学与大众传媒的关系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大众媒体己不仅仅是文学的载体或介质.它己经营构了新的文学传播语境.在拓展文学生...
吴炫先生的《一个非文学性命题——“20世纪中国文学”观局限分析》[1]一文,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命题提出了质疑。他的基本观点是:这个命题未能突破文学对文化的束缚,...
当今时代,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当下日常生活的基础;与此相应,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并被神圣化,而昔日的现代性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正是源于消费时代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