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图像化扩张与“文学性”坚守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赖大仁 参加讨论

    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当今世界己进入新媒体时代。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当今的文化形态。其中图像文化异军突起急剧扩张.成为电子时代的新宠.使传统语码文化形态遭遇空前危机。这种现象在西方社会早己出现.西方学者米歇尔等人早己论述了这种“图像转向”的趋势.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甚至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和文学研究将走向“终结”。不管我们是否认同和接受他们的看法.但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中国虽属“后发”国家.但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无不受世界潮流影响.文化发展同样不可能置身于全球性的文化转向之外。从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化形态的变化发展趋势看.显然也正发生图像化转向并呈现不断扩张之势.传统文化形态虽不能说己退居边缘.但在图像化扩张中受到极大挤压.应是不争之实。
     问题可能并不在于是否承认这一现实.而在于如何对此做出解释和回应。西方学者将图像化转向归之于电子数码技术的发展.这应当说有一定道理.但又未免过于简单了.不少中国学者对这种“技术决定论”观点深表怀疑。其实电子科技发展只是为文化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在这表层的技术原因之外.应当还有其社会原因.比如西方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我国文化的大众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型的背景等等。这种文化转型也意味着文化功能以及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即由意识形态转变为日常消费.由认识教化转变为消闲娱乐.由主要追求美感转变为主要寻求快感等等。在这种转变中.图像文化显然更能满足这种新的需求。社会上有“眼球经济”的说法.经济与文化联姻.当然也会催生出“眼球文化”.图像在吸引人们眼球方而无疑更占绝对优势.它之成为市场经济时代新媒体文化中的新宠.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换一个角度看.图像化转向似乎也与人们的文化接受习性有关。,曾有学者认为.从人对世界的感知方式而言.图像认知也许最接近人的本性.它与人类最初对世界的识别形式直接统一。只是由于人类在原始时代.感到无法运用图像完成对世界的复杂表达.于是发明了语言文字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手段。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人们不顾一切地向着图像世界推进.正说明图像认知契合了人类认知的本真状态.或者说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一种形式,因而图像转向可视为一种“文化返祖”倾向。①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如果作为人类认知方式来看是如此,那么作为审美方式来看可能更是如此。因此,不少中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如认知与表达的感性直观、信息交流的方便快捷等等,充分肯定了图像文化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肯定了图像转向的某种现实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倘若完全站在传统文化立场,对图像文化形态一味鄙薄否定,也许会让人感到轻率与粗暴。
     不过问题显然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当我们把图像认知(审美)当作最接近人的认知本性或最具有人性化的一种形式来看待的时候,是不是又会带来对文化发展的另一种简单肤浅认识,甚至导致对人性的片面理解呢?会不会在看到图像转向的现实合理性时,忽视其中所隐含着的问题乃至危机呢?这正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