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时.文学与大众传媒的关系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大众媒体己不仅仅是文学的载体或介质.它己经营构了新的文学传播语境.在拓展文学生产与传播空间的同时.加速了文学由精英形态向大众文化形态的演化。这种演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融合有了新的内涵.新的大众文学形态不断出现;二是文学从外部媒介形式到内在叙事方式都具有了视觉文化的某些特征;三是大众媒体在将文学置入一种新的传播语境的同时.也打破了不同文学门类既有的规范和秩序.形成了与此前形貌迥异的文学版图。这些变迁清楚地表明了文学与大众媒体之间依存与被依存、推动与被推动、塑造与被塑造、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而这个过程既加剧了文学话语的边缘化.同时也显示了文学力图摆脱边缘化处境的努力。 一 近年来.西方文化形态山现代范式向后现代范式的嬗变在中国亦呈蔚为大观之势。其中.通俗文艺借助不断扩张的媒体力量.在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上攻城掠地.影响与日俱增.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重要选择.大众文化的压力直接促成了纯文学写作姿态的变更。这里.我们尝试用布迪厄的文学场和文化资本的理论简要描述这个过程的演进。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场内部的结构逐渐明晰:主流文学、先锋文学与通俗文学三分天下。主流文学直接反映政治诉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既有的文学体制内有着另外两者所不能拥有的优越地位;先锋文学在80年代得到意识形态的默认而获得成长空间.从“寻根”文学到“新状态文学”直到90年代的“断裂”群体.脉息绵延不绝.在不断反叛的过程中艰辛地探求种种新的审美价值与形式表达;通俗文学在受众的强力消费支持下.积累了大量经济资本.各类畅销书引领着大众阅读时尚.又使其经济资本迅速转化为文化资本。这使得通俗文学在文学场有了与先锋文学分庭抗礼的话语权力。 由于种种制约力量.中国的文学场显然不具备西方文学场那种高度的自主性.这使得纯文学更多着力于形式的探索试验.而不是张扬叙事内容的现实批判性。尤其是先锋派文学没有来得及发育成熟.就遭遇到商品经济的滚滚洪流.先锋作家要求得到合法认同的诉求常常超越了他们对于文学自主性信念的坚守。“他们成名的焦虑实在远甚于这个商业社会中的任何一位凡夫俗子。他们之心甘情愿地居于文学主流之外,从事远离世俗的纯粹文学实验的壮举,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演。”[1](p441).它们以不断命名的策略只在试图显示自己于文学场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存在.而这己经很容易被视为一种向市场邀宠的作秀行为。进入90年代.当代新潮小说的第一代作家如苏童、叶兆言等很快收敛起实验探索的锋芒.开始从先锋的立场撤退.热衷于故事性文本的创作.叶兆言甚至就己经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通俗作家。再到晚生代作家.更是改变了先锋派沉湎历史的言说方式,开始面对现实继而将欲望游戏、猎奇经验等表象化的书写奉为了基本的叙事法则.经济利益的诱惑使他们的目光很快投向据市场行情进行批量生产的创作方式上.放纵欲望.以激发消费热情。这样的姿态可以说与通俗小说殊途同归。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