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是民族精神传统的载体。经典阐释的最终使命,就是发掘经典的精神意蕴,发挥经典的人文价值。传统的客观主义阐释学强调回归原义,以确立定于一尊的权威阐释为宗旨。这...
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涌现出来,它们也被称之为“红色经典”,“三红一创”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评论家和文学史家认为这些小说是在既定的意...
读当下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常常感觉讲章气太重。那些过多的引文和绕来绕去的理论阐述让人亲切不起来,尤其是读到用那种看似高深莫测其实大而无当的理论来硬套作品的文章时,让...
如今,经典解读一拥而上,纷至沓来,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而且精华确实少于糟粕。 当然,这也符合大多数现象的情形,往往优秀的寥若晨星,平庸的如同浩瀚大海。有些学者,是...
一、经典化与另样经典化 汉语“经典”一词,与西语对译“canon”相仿,原指宗教教义典籍:“经”必有不可质疑的权威光环,有不能替代的永恒价值。一旦取消其神圣性,整个宗教或...
一、文本分析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式的性质和地位 在各种文学研究活动中,对于文学作品尤其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活动和方式。在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中常见到...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转向确定以后,中国社会逐渐摆脱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革命战争心态,走进一个崭新的“后革命”时代,并最终确立了以市场经济...
文学经典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建构—解构—再建构的过程。正如基洛里(John Guillory)为《文学研究批评术语》撰写的“经典”(canon)这个条目所指出的,它是“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一、文学经典的界定 本文对文学经典的界定,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红色经典”的概念是有区别的。“红色经典”的“红色”带有特定时代的颜色政治象征意味,该词指建国后取得了主流...
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文学经典遭遇到被轻忽和亵渎的虚无化命运。这并不主要表现在文学外部,虽然受整个文学环境的影响,文学经典的阅读者呈现减少的局面,...
法国批评家法朗士曾说,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静下心来几度阅读《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以下简称《唯美》),确实有一种思考和对话的快乐。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了唯美...
“红色经典”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学)话语类型指称,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一种标志性、阶段化的文学现象。怎样评价“红色经典”自然可以依凭各自所取的价值准则,问...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作为名词与理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2001年在周宪和陶东风等人的文章中首次出现。2001年《哲学研究》第10期发表了周宪的《日常生活的“美学...
在当代西方美学的视域中,审美与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审美、艺术的实践化上,而且体现在现实实践的审美化上。日常生活实践趋向审美化,实际上是人类在艺术实践中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肇始,“文学性”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界最活跃的关键词之一,其所针对的是文化消费时代和图像文化兴起背景下文学“疆界”的危机,自有中国文化转型期不可忽略的...
近年来,首先是在国外,然后在国内,出现了许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这些争论,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当代美学所面临的任务,了解当代艺术的处境,对于我们思考美学和艺术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日常生活是与政治生活相区别的作为大众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蕴含有美的基因。约翰·费斯克将日常生活视为普通人对抗将他们纳入其中的社会秩序的...
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依托于规模巨大的人口与空间、先进的生产能力及富可敌国的经济总量、发达的现代交通网络与信息服务系统而形成的都市社会正在成为当代人生存与发展...
一、何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最近几年,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变得热门起来,这个短语似乎已成为学界的一个时髦命题。毫无疑问,它是一个“舶来品”,是西方学界1980年代中后...
一、导论 艺术哲学、自然美学或环境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已经成为今天美学的三个主要的分支领域。美学领域出现的这三种突出的理论,与当前人们面临的主要审美困惑有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