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们需要挥舞起剪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未知 宫振胜 参加讨论

    凌宗伟老师的新书《有趣的语文》,封面设计得极富思想,书名上面是一行字——同孩子一起逃脱束缚,下面是一幅漫画,一条金鱼在操作一把巨大的剪刀,那是要剪掉束缚。金鱼是美好的,又是弱小的,操作大剪刀应该很费力,但它在操作,那绳索已经进入剪刀口。
    这让我想起奥卡姆剃刀,威廉·奥卡姆提出被现代自然科学视为公理的“思维经济原则”,即“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休谟进一步发挥了“思维经济原则”:“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来,例如神学书或经院哲学书,那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这给我们一个清晰的启示,逻辑和实证作为两片刀组成一把剪刀,任何理论都要经受这把剪刀的考验。同孩子一起逃脱束缚,并不是要摆脱一切约束,而是逃脱那些缺乏逻辑演绎论证和实践归纳验证的认知理论和行为规范。
    现代的语文教育界,是一个理论多如牛毛的领域,大多言之凿凿,但其实很可疑,有的以片面代全面,有的逻辑不通,有的甚至还分不清认知和实践、事实和意见,如所谓的真伪语文、真伪主体理论。许多理论是把有机的东西变成无机的,把变化的变成静止永恒的,把活的变成死的。原因在于,依赖经验的有不少经验论的修养不够,依赖逻辑的有不少理性论的修养不够,加上人性的自负、擅断倾向,以及急于出成果的迫切心情。
    这些横竖丛生的不可靠理论,需要揭示,需要修剪,需要逃脱。凌宗伟老师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他有硬功夫,读了几百本书,包括大量的教育书籍,也有笛卡尔、培根的书,还有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的阅读不是随意浏览,而是抄录了数不清的资料,做了大量的批注。他有一个习惯,看书时把认为好的段落拍照下来发到qq群、微信群,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有自己的感想。他还从贤师那里学到:学他人但要做自己,讲章法也要天马行空。凌老师的个性也适合完成这样的任务,每一次他上公开课,总是要想着法子跟上一次不一样,不拘泥于一刀切的规定,不拘泥于教案,反对招数固化。多种因素集合在一起,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
    凌宗伟老师之所以要挥舞起剪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实践切肤感受,也有他人的理论启发,如唐纳森在《大脑的发育》一书中提出的“宁要参差不齐的不规则性,也不要一刀切。”
    摆脱各种可疑的束缚,解放学生,可行吗?《老子》有一句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这是“少管”的哲学基础。相应的教育哲学凌宗伟用蒙台梭利的话来表达:“课堂中的那些知识、技能、价值观,从更人性的立场看,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
    问题是,学生会去悟吗?一老师提出,有的学生喜欢游玩、吃喝、蹦跳、恋爱,就是不喜欢数理化、文史哲等学校开设的课程,他怎么会在课程学习中去积极地悟?
    朋友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喜欢即有,不喜欢即无。听起来有点唯意识主义,但如果用在人才培养上却很有启发。一个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人几乎不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优秀人才,如果是真心地喜欢,就会有很多收获。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课?答案就是有趣,这就涉及到本书的书名——有趣的语文。在教育中,师无为,生不一定自化,在减少外在管控的同时,教师要设法让课程有趣。德鲁克说过:“管理不是控制,而是释放。”教育尤其如此,一方面不能有“一切尽在我掌控之内”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引起学生学的兴趣,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正能量。
    在本书中,凌宗伟老师还用不少篇幅论述了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创新和理性人才的必备素质。语文教育的重要路径包括阅读和写作,阅读不能忘记审视他人的思维,写作不能忽视构建自己的思维。好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清晰、开放全面、理由充分、证据真实、敏锐洞察、善意理解、结论慎重等等,这些也是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我们的科学和创新没有走在世界前列,不理性现象横行社会,与思维欠缺有很大关联。语文应该担负起思维教化的重任。
    第五讲《保卫课堂自由》最触动我的情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正在被一大批局外人操控,这些局外人基本没有上过同样的课,很多从来没有给孩子们上过课,他们忙于制造理论和文件,根据自己想当然的观念和直觉评课,要求教师和学生服从,表层目的是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潜意识中恐怕是为了享受支配的快感。韦伯认为,支配是社会结构中的决定性角色。福柯提出,每个行动者都程度不同地谋求获得更多的资本,从而获得支配性位置。获得支配感是人的本能冲动,但通过放肆地支配课堂获得支配感是一种罪恶,因为课堂的特殊性、变化性、细微性决定了支配过多必然导致课堂死亡。在第五讲中,凌宗伟多次引用了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的言论,这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思维与创新教育研究所)
    《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23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