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父亲的收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海外版 尹汉胤 参加讨论


    
    柳亚子和词
    
    柳亚子像
    父亲尹瘦石一生热爱收藏,其收藏可谓包罗万象,家具、字画、书籍、陶瓷、钱币、唱片、石头……但父亲始终秉持着自己的收藏理念,那就是藏品一定要蕴含独特的文化品味、特殊的历史意义、深厚的情感寄托。
    上世纪50年代,父亲奉调北京中国国画院。住家在前门外的鲜鱼口,距离城南的琉璃厂不远,遇有空闲便去逛一逛,经常与之结伴同去的是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邓拓对于中国书画有着精深的研究,书画收藏独具眼光,其时正在撰写着一部《中国绘画史》。1946年父亲到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结识了邓拓,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好友。
    一次逛琉璃厂时,一幅署名毛泽东写于民国二十八年二月的书法吸引了父亲的目光,落款为杜牧之题项羽庙诗录赠杜冰坡先生,但一时不能确定其真伪,便嘱店家收藏好改日再来。
    经了解杜冰坡是北京大学史学系的毕业生,曾留校任教并兼任过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其间与毛泽东是同事。在重庆时父亲见到过毛泽东的书法墨迹,对其字比较熟悉的。而邓拓与毛泽东交往深厚,曾主持编辑了5卷本《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于是几日后,父亲约上邓拓再次来到了那家店铺,经邓拓过目确定,父亲买下了那幅毛泽东的书法。
    父亲一生中最得意的一次收藏,便是他在重庆与柳亚子先生共同举办“柳诗尹画联展”时,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及柳亚子先生的和词收入囊中的经历。
    1945年10月,毛泽东来到重庆,开始进行国共谈判。
    一日,父亲正在柳亚子寓所商量联展事宜,毛泽东派车来接亚子先生赴红岩村办事处晤谈,亚子先生随即邀请父亲同往。
    在与毛泽东谈话时,亚子先生向毛泽东提出了父亲欲为其绘像的请求,毛泽东望着年轻的父亲欣然同意了。
    几天后,由钱之光具体安排,父亲再次来到红岩村,为毛泽东画了写生像。亚子先生见到画像即兴题诗一首:“恩马堂堂孙列健,人间又见此头颅。鸾翔凤翥君堪喜,骥尾骖随我敢呼。岳峙渊渟真磊落,天心民意要同符。双江会合巴渝地,听取欢虞万众呼。”并决定在联展中展出此画。不久,毛泽东又给亚子先生一信,信中附有他写于1936年的旧作《沁园春·雪》,亚子先生阅后,兴奋地步原词牌写了一首和词,并将此作为重要展品一同展出。但在开幕前,周恩来阻止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展出,联展中只展出了亚子先生的和词,反而引起了世人的更大关注。联展在山城引起了社会轰动,毛泽东为《新华日报》题写了“柳诗尹画联展特刊”,《新华日报》以几个版面给予隆重报道,刊发多为著名人士的评论文章。
    父亲对毛泽东充满敬意,非常想将这首《沁园春·雪》珍藏,然而又不好开口。亚子先生看父亲欲言又止,便问有何心事。父亲鼓起勇气说出了想珍藏此词的心愿。先生稍作沉吟,竟大度地同意了父亲的这一请求,将其称之为“千古绝唱”的诗词慨然赠与了父亲。然而,欣喜之余的父亲,此时却表现得极为冷静,又进一步向亚子先生提出,恳请先生割爱,让他将毛泽东的来信以及柳先生写的和词一并收藏,并请亚子先生写一篇跋文细述经过。亚子先生慈祥地望着抗战中一同漂泊几年的同乡,不但没有觉得父亲得寸进尺,反而认为年轻的父亲极具收藏意识,高兴地一概应允,挥毫写下洋洋洒洒的一篇跋文:
    毛润之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中共诸子,禁余流传,讳莫如深。殆以词中类似帝王口吻,虑为意者攻讦之资?实则小节出入,何伤日月之明,固哉高叟,暇日当与润之评论之。余意润之豁达大度,决不以自歉,否则又何必写与余哉?情与天道,不得耳闻。恩来殆犹不免自郐以下之讥欤!余词场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终逊一筹,殊自愧汗耳!瘦石既为润之绘像,以志崇拜英雄之慨;更爱此词,欲乞其无路以去,余忍痛诺之,并写和作,庶几词坛双璧欤?瘦石其永宝之。
    亚子记于渝川津南寓庐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不久,父亲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辗转来到晋察冀解放区。适值柳亚子先生60诞辰,父亲怀着思念之情,画了一幅亚子先生肖像,云集张家口的文学艺术家萧三、董鲁安、邓拓等人著文、赋诗,《晋察冀日报》为此出版了庆祝专刊。在大家的要求下,父亲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柳亚子的和词以及带来的部分绘画作品,在华北联大举行了一个小型展览,弥补了重庆联展的缺憾。
    1960年,父亲郑重地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亚子先生的和词捐献给了中央档案馆。
    对于文物收藏,父亲一直奉行着与朋友共同分享的情怀。抗战中,徐悲鸿来到桂林,两个宜兴人在战乱中相见于异乡,百感交集。悲鸿先生挥笔画马面赠,泼墨时对父亲案头一尊明广窑笔洗很是喜爱,父亲当即将其赠与悲鸿先生。漫漫岁月中,父亲一直将这幅画悬于画室。当得知悲鸿先生逝世噩耗赴其家中凭吊时,父亲蓦然发现,那尊当年送给悲鸿先生的笔洗,正默然于画案,含蕴着两人的真挚友谊。
    父亲多年来一直订阅《考古》《文物》。每得一件珍品,他都要认真查阅资料,一定要搞清楚文物的年代、出处、规制、用途、工艺等信息。遇有不明白的问题,便向有关专家、学者请教,经常与之切磋的朋友有张伯驹、陈迩冬、端木蕻良、聂绀弩、徐邦达、黄苗子、曹辛之等朋友,集思广益反复推敲以获得更多的鉴赏知识。
    父亲毕生与读书、绘画、写字、收藏、喝茶、养花相伴,过着典型的文人生活,这也是他们那一代文人共同的生活情趣。早年四处奔波的父亲,晚年时却强烈思乡,一有机会就回到故乡宜兴。1992年,经过思考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自己毕生的代表作和重要收藏无偿捐赠给宜兴。之后,父亲邀请有关文物专家对准备捐献的文物逐一鉴定,稍有存疑便撤下。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父亲在做出捐赠决定后与我进行的一次谈话。
    父亲望着我郑重地说:“你工作很努力,我相信你有能力生活得很好。我18岁时就被迫离开家乡,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投身抗战宣传的艰苦岁月。我是喝着太湖水长大的,离开家乡多年,如今应该回报家乡了。”望着父亲充满深情的双眼,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一个游子思念故乡的赤子之情,于是动情地对父亲说:“您一生的作品、收藏已经属于历史,能够整体保存在故乡无疑是最好的收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