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而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手段、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及其形成的具体语境 1、“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及其文化背景 “日常生活审美化”(又译“日常生活审美呈现”)作为西方消费文化催生的产物,这一...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41期独家报道“美学中国与世界”文章之一。 建设当代美学,解决美学的核心理论问题,可以在中国文化中寻找资源。 中国美学在新世纪能够有新创造...
在这个广告如林的时代,“我们呼吸的空气由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1]。无论我们把眼光投向哪里,都无法躲避广告,广告评论家帕克德在《隐藏的说服者》中提出:我们许多人在日...
新近学术界内一股“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浪潮闹得沸沸扬扬,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鸣,并且在争鸣中,一个显然更加重大的问题:文艺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被卷了进来,这使得“...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41期独家报道“美学中国与世界”文章之一。 在女性主义学者看来,那种认为女性不具备审美能力及道德能力的观点,可以追溯至康德对于形式和质料的...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至于人与自然界、神的交往均不属于人际交往。按照交往过程中交往对象是否直接展现在交往主体面前,即它是否被主体所直观,可以把交往分成两...
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经过5天紧张的议程,于8月13日下午在北京大学落幕。1000多名学者出席大会,700多名学者在大会上发表论文,是世界美学大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会。本届大会的...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41期独家报道“美学中国与世界”文章之一。 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在于将变易和不易综合在一起的宇宙论。而这一理论基础在《周易》中获得恰当表达。...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41期独家报道“美学中国与世界”文章之一。 从西方现代绘画到后现代艺术,最根本的区别是审美标准的转变:现代绘画主要以视觉上“好看”、“漂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有意识地朝跨学科方向迈进的新兴学科逐步形成并有了一定发展。研究者借助人类学研究方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艺术、美学、非西方族群...
如果说,文学的本质是一个形而上的理论问题,那我们不妨从文学的阅读开始进入这个问题。阅读文学作品的亲身体验,会让我们对文学的本质有所领悟。读一本让自己痴迷和狂热的小...
对图像的阐释其实是对其文化意义或思想性的一种探寻过程。意义是具体的,与其生成语境密不可分,这是解读图像意义的前提。 情境性是阐释首要条件 客观地讲,图像阐释的规约性...
一门学科的形成是精神发展内在逻辑、现实需求呼唤、相邻学科促进、杰出学人努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美学也不例外。 文化美学是把人类的生存方式作为审美对象的学科...
诗歌走到今天,表现手法日益多元,这是好事。好在何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诗的无限的丰富性。尤其是在中国文学转型期,诗歌的创新和探索在文学领域中起到了先锋和促进作用。...
关于诗与时代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老话题了,在许多人看来,“至今已觉不新鲜”。但老调必须重弹,目的是寻找其在今天应有什么新意。为促进当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对诗歌理论的...
文艺批评作为文化工作的一部分,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充分发挥文艺批评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文艺批评家的思...
讨论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在当下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课题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海举行的一次中国文学国际研讨会上,当一群中国作家正喋喋不休地谈论中国作家为何没有获...
《让子弹飞》已经突破5亿元票房,很多影院出现排队购票、人满为患的火爆,另一方面,2010年我们生产电影超过500部,盈利者只是很小一部分,出现了大多数电影无人问津、票房惨淡的...
1 有人说,中国诗歌需要重建。其实,新诗发展到今天才只有九十多个年头,至今仍只是在建,不断探索中,迄无定准,并无灾劫,谈不上重建。 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对诗坛总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