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文学者遭受的现代性危机日益深刻,纸面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存在价值不断受到质疑,一向以推进本民族思想和文化发展为己任的文学研究,不仅倍受冷落而且丧失了介入时代生...
自从关于超越实践美学的讨论开展以来,被称为“后实践美学”的诸美学学派兴起,打破了实践美学的一统天下,中国美学已经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格局。这场讨论尚未终结,至今仍不断有新的...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实践美学作为一个派别是由不同美学家的不同探索共同组成的,它是由不同声部组成的合唱。因此,正确地对待实践美学就应该在看到它的共同原则的同时,更应该...
内容提要 曹顺庆等先生认为,中国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根主要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和对古代文论的长期遗弃,因此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关键是如何接上传统文化的血脉,并进而做...
在打破学科壁垒呼声日高的当下来谈论文学研究的边界问题,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边界”毕竟与“壁垒”不同,“壁垒”在于隔断,“边界”则在于区分,学科间不应该也不能...
读了杨春时同志的文章《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超越美学》),在感佩他的理论家的勇气的同时,也觉得有一些不当之处,特提出一些...
近日,在 《探索与争鸣》杂志2002年第1期上 读到王学海先生的文章 《远离社会和民众的玫瑰花——诘难 “纯文学”》 (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仔细拜读以后,觉得王文提出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生了实践美学与反映论美学的论争,其结果是确立了实践美学的主流地位。反映论美学强调美的客观性,认为审美是对客观美的反映,因而是非主体性的美学。实践美学强...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亟待建立学术规范,但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学术规范?笔者认为:在文学批评方面,要以审美价值为核心而不是以思想价值为核心;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不...
“当前美学建设的迫切任务是综合国内外已有美学研究成果,创造具有权威性的现代美学体系。而其中的关键,是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可靠的逻辑起点,整个美学体系应该能够从这个逻辑...
内容提要 本文与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展开争鸣,指出所谓“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根本不能成立。首先,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是不可靠的,它是以生存本体论的唯心...
随着20世纪的过去,“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学术专有名词最终定格下来。作为一门学科,在通常情况下最好与研究者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样可使对象有相对程度的凝固。而如今,这一条件...
关于超越实践美学的讨论已经进行几年了,这场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刘纲纪先生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当代美学问题》[①]以及其他几位美学同...
内容提要 本文以大学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切入点,对我国文艺学学科进行了反思。文章指出,受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学文艺学教科书常常不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提出并讨论文学理论...
近读刘纲纪先生和邹其昌先生二文(分别载《光明日报》1998,10.23和11.20),感觉前者在意识到实践论美学的局限后,并没有采取解决问题的姿态,而是采取了守成辩解的方式来渴望一种“...
内容提要 纵观《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全文,可知陶东风教授对大学文艺学的批评与建设有着独到且富于启发意义的个人见解。然而,不难看出,在批评大学文艺学时,陶东风教授经常背...
内容提要 旧实践美学终将作为一个被扬弃的环节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意味着实践范畴的使用失当。既然“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那么,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就只能是劳动。劳动使人获得...
对于行为艺术中“身体艺术”的讨论目前还不具备基础背景知识希望《美术》杂志在组织讨论之前先进行客观性、科学性的历史介绍,防止行外人士把这些“艺术的专门活动”误当作社...
内容提要 新时期开始之际,文学理论的泛政治化泛哲学化是当时最为严重的问题,文学理论需要摆脱政治的附庸。“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
内容提要 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当下的“行为艺术”,其中偏离艺术、偏离道德的行为及其运作方式,与有关后现代艺术的话语,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