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对后现代“行为艺术”及其话语的批评 ——兼与朱青生博士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倍雷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当下的“行为艺术”,其中偏离艺术、偏离道德的行为及其运作方式,与有关后现代艺术的话语,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行为艺术”实质上是打着艺术的旗帜,进行着一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以盲目的全盘照搬国外的某种方式去与国外的所谓主流艺术接轨,不但是一种盲从的奴颜行为,也是给自己的本土文化带来灾难的行为,从而使本土的母语文化在世界上失去话语权。
    关键词 行为艺术; 主流; 全球化; 道德; 话语权; 后现代主义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行为艺术”,在当下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语,“行为艺术”的“发展”轨迹和趋势,成为当下中国艺术界与美术理论界的焦点话题,也是无法绕过去的话语。其中某些偏离了艺术、偏离了文化也偏离了道德的现象,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和正视的核心问题和严肃的课题。本文针对当下“行为艺术”中的偏离现象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话语,提出应以高尚的健康的艺术提领人。
    一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中国后现代艺术,其中有的是完全挪用、模仿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艺术,这显现了中国后现代艺术家炒卖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殖民主义的虚无性和求俗性,表现了对艺术价值的平面化消解,对文化历史的深度的消解。
     那么,这些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中国后现代艺术,认为“行为艺术”是最有“影响”的艺术形态,并显现了情况的复杂性。在认为装置艺术“落伍”的语境下而开始了的“行为艺术”,其中有的用伤残自己的身体,或恶心地涂抹自己的身体,吃死婴,屠杀鸟类等,来借以表达其自身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或表现其对生态的关注,而作出他者的言说。从其表现的形式来看,应当说这类“行为艺术”的言说方式是严重的语言倒错,其语言的所指和能指皆是虚无,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然而,“行为艺术”家们也总是要找一种话语作为理论的支持,这种话语无疑是西方后现代意识的炒卖。
     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朱青生博士,在他的《这是现代艺术》一文里认为“行为艺术”是现代艺术,文章说:“行为艺术以及身体艺术属于‘现代艺术’,与传统的美术有巨大的差异。”[1]我们都知道,西方后现代的主要特征是解构现世的大综合,解构理性主义、元叙事性、启蒙,否定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哲学、心物二元论、基础主义、本质主义、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论等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主体。“行为艺术”是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基本话语方式就是要解构从古至今的一切艺术,而朱青生博士把“行为艺术”归结为现代艺术,显然是想以艺术的名义做一次行为,其自相矛盾性显而易见。朱青生博士进一步说:“这种名为‘现代艺术’的事物,实际上是隐藏在各种艺术下的‘艺术根本机能’。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在现实生活的大部分状况中,它都被覆盖在美丽的外表之下。”[2]就是说这种“艺术根本机能”是现代艺术的本体。并且,这种“艺术根本机能”凸显出当下的现代性,而“在所有发达的国家,现代艺术已成为艺术的主流,成为政府资助和个人收藏的主体,成为社会文化的标志,最重要的是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基本教养”[3]。他深感我国没有现代艺术,即或有也是边缘状态,不像西方发达国家是主流文化。这非常明显的是把西方后现代艺术与现代的艺术及其概念混淆了,或者是有意识地将后现代隐藏在现代中,作一个后设陷阱,其心态是急于想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然而,这里的“发达国家”显然指的是经济发达国家,也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这就必然与当下的经济全球化这个热门话题紧密相关。那么全球化的本指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个必须理清的问题。所谓的全球化,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它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加[4]。按照这个定义看,显然这是国家商品与经济规律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化,是与经济相互依赖的高科技的全球网络化,这里的技术是指与经济直接依赖的高科技,诸如网络、电子、资讯、纳米、基因等等。并且,我们知道商品经济规律与高科技是没有民族性的公共领域的共享资源,也无地区语言特征,因而有其共通的公共操作性与技术共享性,基因资料库的共享便是一例,这一趋势必将走向全球化。我们认为,这种经济的全球化过程,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各国的民族文化。但是,这非但不能使各国文化一体化,恰恰相反,只能使各种不同的文化认同化并因此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多元并存成为当今世界最核心的问题。世界经济越是倾向同化,越是向一体化发展,那么,文化的认同问题就越显得敏感、突出、尖锐。诸如种族冲突、民族矛盾、女权运动、文化对抗、生态环境等与各种对话等等,就表明了认同的观念与意识越来越强。举世瞩目的“9·11”事件就是这种民族冲突最极端的表现。所以,即使就是在“地球村”到来的那一天,地球上的人类仍然将以本民族文化方式生存并发展。中国五十多个民族同存一体,就是一个缩影。所以经济的全球化或一体化,不可能导致文化的全球化或一体化,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也表明马克思是对未来社会认同为“地球村”的人物之一。可是,马克思是按经济规律与生产关系来设想的,提出了消灭阶级、消除剥削,取消国家,按需所取的全球化的共产主义原则,其根本是消除私有制,并没有提出消灭民族、消灭民族的文化来达到全球一体化。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东南大学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