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与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展开争鸣,指出所谓“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根本不能成立。首先,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是不可靠的,它是以生存本体论的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其次,超越美学的认识论(解释学)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它是在虚妄的生存本体论基础上产生的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认识论。由于超越美学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解释学认识论出发,恶性膨胀了“精神性”和“个体性”,因而背离了实践美学的正确研究方向。 关键词 后实践美学 超越美学 不能成立 杨春时的又一篇文章《走向后实践美学》(《学术月刊》1994年第5期),把他的“后实践美学”即“超越美学”,更加明确地推出来了。但是从杨文中所述即可以看出,所谓“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首先,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就是不可靠的。杨春时为超越美学找到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是“人的存在—生存”,并认为生存是我们能够肯定的唯一实在,这是哲学思考的最最可靠的出发点。其实,生存这个概念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无法规定世界真正本原的概念。从自然本体论来看,人的存在—生存,绝对不可能成为整个宇宙(自然界)的本原,因为早在很多很多亿年之前,人类还没有在地球上生存以前,宇宙(自然界)就已存在着了。从社会本体论来看,人的存在—生存,也绝对不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其原,因为人类社会固然是由于有了人的存在后才形成的,然而人类本身却是在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实践之中逐渐自我生成的。因此,生存本身还有其本原,这就是实践,用一个本身还需要寻求本原的概念去作为社会存在的本原,其荒谬性是不言自明的。此外,把生存的本质规定为精神性的、个体性的和超越性的,并以此作为本体论基础来强调审美的精神性、个体性和超越性,也就充分地暴露出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的唯心主义实质(或称为观念主义,Idealismus,idealism).因为从本体论的理论来说,凡是把世界的本原规定为精神性的东西的主张、理论就被称为唯心主义。而科学和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唯心主义本体论是无法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因为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性的,而社会的本原是以物质的自然界为基础的实践,正是这种实践使得人在实践中自我生成,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生成,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及社会存在。这便是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形成的基础及其根本原理。它是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现实和历史的,因而是正确的。实践美学正是以实践本体论为直接基础而形成的,因此就有了正确的本体论前提,而超越美学从精神性的生存出发,以生存本体论的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当然就是必定走向错误的结论的。 其次,超越美学的认识论(解释学)基础也是十分脆弱的。这种脆弱性当然与它的生存本体论的精神虚妄性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超越美学是从精神性、个体性、超越性的人的存在—生存这个本体的虚设出发,所以杨春时在认识论上走向了纯粹主观性质的“解释学”。这种解释学认为:人类生存是解释性的,它能创造自己的意义世界,因而不同于物的存在或动物的生存。解释活动是主体性的,它不是被动地反映对象世界,而是能动地构造意义世界。解释活动又是个体性的,它创造了独特的意义世界。解释的本质又是超越性的,它总是指向总体性—对生存意义的把握。现实的解释(包括感性、知性的解释)产生了现实的意义世界,而超越性的解释则产生了超越的意义世界,即对存在总体、生存本身意义的发现。审美和哲学(作为审美的反思)就是超越性的解释,它超越现实意义世界,达到对“本体”的领悟(见《超越美学》)。一般来说,解释学在其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类,一类是作为认识论的解释学,从中世纪至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解释学即属此类,另一类是作为本体论的解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属于此类。就此可见,超越美学的解释学基础也是十分含混的。加果杨春时的解释属于现代哲学意义上的木体论解释学.那与生存本体论就重叠了,使超越美学的哲学基础失去了逻辑明确性,且有二元论之嫌,同时也就缺失了认识论的基础,因为杨春时认为,解释学取代了传统哲学的认识论。如果杨春时的解释学指的是古典传统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解释学,那超越美学的哲学根基也落入了古典形态的窠臼,也就超越不起来了。下面,我们且不管杨春时的解释学的这种自相矛盾,从他所言说的话语来进行一番分析。他从精神性的生存出发,把创造自己的意义世界的解释活动当作人的生存区别于物的存在或动物的生存的根本标志,而在他看来,解释活动,不是被动反映对象世界,而是能动地构造意义世界,它创造了独特的意义世界,并且总是指向总体性—对生存意义的把握,现实的解释产生了现实的意义世界,而超越性的解释,产生了超越的意义世界,即对存在总体、生存本身意义的发现,而审美就是超越性的解释,它超越现实意义世界,达到对生存本体的领悟。由此可见,在杨春时那里,解释活动是精神性人类生存对作为本体的自身的领悟,这种超越性的解释也就是审美,那么,审美活动作为解释活动的本质就是人类生存的自我领悟,而人类生存又是精神性的,那么换句话说,审美活动就是一种生存着的人类的自我意识。由此说来,万物皆备于我,自我,而且是作为个体的自我在支配着一切,世界的意义是由自我规定的,意义的世界是由自我创造的,生存本身的意义也是由自我发现的,即自我发现了自己。杨春时通过了解释活动魔术般地化解了一切,一切都成了意识的(精神的)自我(生存)的创造和自我创造,而且是个体的创造和自我创造。从中我们看到了比一切中外哲学史和美学史上的唯我主义更加放肆、极端、任意妄为的唯我主义。这样的唯我主义的解释活动倒是痛快淋漓,它可以不受任何对象世界的约束,而一任己意地创造意义、构造自己独特的意义世界,然而,果真要实现了这种超越美学的解释活动,那么整个世界就会成为由无数个发疯的钢琴自我弹鸣的噪声大杂拌,人类的存在—生存本身也就岌岌可危了。由此可见,杨春时的解释学基础是在他的虚妄的生存本体论基础上产生的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认识论。在这种认识论那里,认识的对象、手段、过程、结果及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自我意识。在这种认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超越美学,当然就是一种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美学,这种美学中的审美当然就可以任意地超越现实意义世界,达到对“本体”(即生存一人的存在)的领悟了,反正是你爱怎么领悟(解释)就怎么领悟(解释),这种解释就是真理,就是一种意义世界的创造,也就是美的创造,它无须受对象世界的制约,否则就成了对对象世界的被动反映。这样想想,这样写写,倒也痛快淋漓,但是,永远只能是一种梦想。它不过是拔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的自欺欺人的梦想。大家都知道,人类的解释活动,也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认识活动。它确实可以创造出每个认识者自己独特的意义世界,但是,这个意义世界的创造离不开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所接触到的客观对象世界,是这个对象世界提供了解释的对象,规定了解释者的“前理解”,也规范了解释中的视界和视界融合,如果离开了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对象世界和与对象世界接触的社会实践,任何解释都无从进行,即使象睡梦中出现的解释活动,也有其客观对象和社会实践的根源。不过,象睡梦那样的歪曲了客观对象世界的解释,它所创造出来的意义世界,还得接受客观对象世界在社会实践中的检验,被确证其荒诞性和虚妄性。总之,人的一切解释活动,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及在实践中所接触到的对象世界。把审美作为一种意义世界的创造来考察,也应该作如是观。由是观之,实践美学以实践的认识论来考察审美活动,才是走在了正道上,而超越美学以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解释学来考察审美活动,在认识论方面也是错误的,基础脆弱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