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 ——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玉能 参加讨论

     读了杨春时同志的文章《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超越美学》),在感佩他的理论家的勇气的同时,也觉得有一些不当之处,特提出一些商榷意见。
     众所周知,所谓“实践美学”,简言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理论体系。它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主要是物质生产劳动)为逻辑起点,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建构了完整的美学体系。它发源于马克思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过十九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给西方美学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在我国,它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和美学大论争之中,并在七、八十年代迅速壮大,形成了好几个影响颇大的流派,如李泽厚的社会积淀美学、蒋孔阳的创造美学、刘纲纪的实践自由美学、蒋培坤的审美活动美学等等。整个实践美学,现在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生命力,并未到达杨春时同志所谓非“超越”不可的时候。由此可见《超越美学》包含了不少误会、曲解。
     杨春时同志对实践美学的最大误会和曲解就在于,把实践美学硬性划在古典美学的理性主义范畴之内,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世界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美学中的实践观和实践观点的美学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达到一个革命性变革才产生的。远的不说,自从1750年鲍姆加登给美学命名使其独立以来,美学史上就产生了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理性主义的分歧和争论。然而同时也兴起了德国古典美学(康德—席勒—黑格尔)力图综合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美学主潮。但是由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几乎都是唯心主义者,虽然他们在唯心主义的范畴内把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了,比如,席勒关于美是统一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游戏冲动的对象的论述,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可是终究没有能够达到真正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始人,继承和发扬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实践观点的萌芽,并把这种观点从天上置放到地上,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创建了实践观点的美学,给世界美学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因而也就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真正辩证而又唯物地把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了。因此,实践类学决不属于古典美学的理性主义范畴。
     再从我国实践美学的几个主要流派的情况来看,实践美学也从未走入“理性主义”的圈子,而是继续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创始人在实践基础上全面探讨的理论之路。李泽厚很早就提出了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中的非自觉(非理性)状态的问题,他提出的“社会积淀说”,虽说是受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的启发,然而总体上还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力图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解决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力图达到美学理论上的辩证统一。尽管李泽厚的论述并非完美无缺,然而在总体上是正确的,坚持了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感性与理性的实际统一。因此,它在受到刘晓波的非理性主义和坚持反映论的理性主义者两方面的驳诘的情势下,仍然显示出了可观的理论力量,其影响范围反而大大扩展。还有,蒋孔阳从实践观点出发,经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动态运动之中,建构了创造美学。创造美学的最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广采博纳之中见出独树一帜,因而对于美学理论中的所有重要问题都作了全面、系统、辩证的阐述。蒋孔阳提出了“美在创造中”的命题,认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积累的突创,美的创造包含着自然物质层、知觉表象层、社会历史层、心理意识层,是多层次的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美的创造又是一种突然的创造,美就把复杂归于统一,把多样归于一统,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了生命的有机的整体,美正是这种创造所形成的自由的形象。蒋先生还明确地揭示了审美欣赏内在的心理特征主要在于;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此外,刘纲纪从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实质性把握,建构了实践自由论的美学体系,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即人的自由的对象化,也就是现实的感性具体的对象所具有的必然性同人的自由两者的统一,这个统一,是一切之为美的本质所在,因此,美也就是社会实践自由的感性显现。他还指出,艺术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些理论体系和具体论断无疑已经证明,中国的实践美学并不属于古典美学的理性主义范畴,而具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统一的全面、科学的理论特征。
     杨春时同志对实践美学的误会和曲解的另一方面就表现在,他对实践美学的一些主要范畴术语,如实践、人的本质、自由等的理解是不准确的、似是而非的。
     实践,是实践美学的最主要的范畴。实践美学就是以实践概念为逻辑起点,以实践唯物主义(包括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认识论)为其哲学基础下坚持实践观点而发展起来的美学体系。在这里,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是客观过程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实践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其核心是物质生产劳动。正是在这样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实践整体的基础上,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自我生成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此人类的生存活动的非理性、超理性的方面(性爱、生殖活动等)与它的理性方面一起,成为了人的活动,属人的活动,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即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活动,这才使人更高层次地离开了动物界。因此,实践概念,决不是一个理性主义概念,它所指称的恰恰是理性与感性统一的客观物质活动,它是形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由此而生成美、美感和艺术的根基、动力,人类的其他生存活动,如性爱、生殖活动(即“人类自身的生产”)以及其他活动,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都还停留在动物的水平上。正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人类性规定了审美活动的人类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把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联系起来,实践美学才特别重视美、美感和艺术同人的本质的密切关系。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社会科学战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