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对《“后实践美学”质疑》的质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杨春时 参加讨论

     自从关于超越实践美学的讨论开展以来,被称为“后实践美学”的诸美学学派兴起,打破了实践美学的一统天下,中国美学已经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格局。这场讨论尚未终结,至今仍不断有新的文章发表,这无疑有助于这场讨论的深入发展。最近彭富春先生的《“后实践美学”质疑》一文(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7期),以对后实践美学质疑的方式为实践美学辩护,值得注意。
     彭文先证明实践美学的现代性,由此否定后实践美学存在和命名的合法性。这就涉及到美学以及哲学的现代性问题。对此,彭文认为:“所谓的美学具有三个历史维度:古典的‘思想’,现代的‘存在’和后现代的‘语言’。”它还指出,实践美学的主题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与尼采的“人的生命”、海德格尔的“人的生存”同属现代存在领域,因而“不属于古典哲学,而是归于现代思想”。彭文为实践美学作了四点辩解:其一,实践不是理性,因为它是人的感性活动;其二,实践不是主客体分离,这在于它比主客体的对立更为本原;其三,实践不是非审美,如果实践的本性理解为人的自由创造;其四,实践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相反,它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对于第四点,由于不是我对实践美学的批评,故不作答。对其余三点,由于在以前的讨论文章中已经作过阐述,这里仅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实践是感性活动,但它受理性支配。更重要的是,实践作为哲学范畴是理性化的。实践美学坚信实践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这无疑是对人和实践的理性规定。因此实践美学带有理性主义性质。此处理性不是与感性对称而是与非理性对称,故用实践的感性来否定实践范畴的理性主义倾向是不合适的。
     第二,实践作为人的现实活动,是以主客体分离为前提的,所以实践才被定义为“主观改造客观”、“人化自然”的活动。虽然实践活动可以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不能根本上取消二者的对立,因为单靠物质生产是不能克服主客分离的。实践也并不比主客体对立更为本原,在逻辑上,比主客体对立更本原的是生存;在历史上,比主客体对立更本原的是原始劳动(原始劳动不是社会实践,只是其前身)以及一切原始活动。正因为如此,实践美学的“劳动创造了美”命题是不成立的,它没有区分原始劳动与社会实践,而实际上二者都不能直接创造美。
     第三,实践当然是非审美。在具体事实上,物质生产实践不能等同于审美,这是勿庸置疑的常识。在逻辑上,实践与审美不具有同一性。实践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另一方面,它又是片面的、不自由的异化劳动,它只满足着人的物质生存需要,因而并不是“人的自由创造”。马克思虽然对实践作了理想化的肯定,但这也仅体现于“历史的终点”———异化劳动的克服。他清醒地认识到:“……自由王国只……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页)这就是说,实践本身并不是自由活动,也不会创造自由王国,它只是自由的基础、前提,自由本身属于精神领域。因此,实践不是“人的自由的创造”,也不能等同于审美,从实践范畴不能合理地推导出审美的性质。实践美学把实践理想化,也把现实理想化,认为通过实践可以在现实世界建立审美的自由王国,这正是理性主义的表征。
     彭文在肯定了实践美学的现代性之后,又力图证明“后实践美学”在语言上的非法性。它认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同属现代思想领域,只不过前者“完善”,后者是“一知半解”。既然如此,“后实践美学”就不属于后现代,自然就无权称“后”了。这种指责是毫无根据的。后实践美学并未把自己归于后现代,而实践美学也不具有现代性。事实上,“后实践美学”的命名,基于90年代具有现代性的新的美学学派崛起,实践美学一统天下被打破,形成美学诸学派多元发展的“后实践美学”时期。后实践美学并不是统一的学派,而是向现代美学思想开放的多元思想体系,它包括被彭文批判的超越论美学、存在美学、生存美学、修辞论美学以及叶朗、陈望衡等为代表的一派,他们力图从中国美学传统的现代转换中建立新的美学体系。这些美学学派力图超越实践美学,并且做出了成就,为什么不可以称作“后实践美学”呢?后实践美学是一个区别于80年代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学思潮。在现今的多元美学格局中,实践美学仍然有其地位和影响,但要保存自己的生命力,只有正视挑战,进行现代性的更新,舍此别无他途。
     彭文抬高实践美学,贬低后实践美学。理由是:“这是因为实践美学是对马克思文本的认真解读,而所谓的后实践美学对于现代的尼采和海德格尔、后现代的德里达只是一知半解……”它还指责后实践美学只是西方现代美学的拙劣模拟,“没有充分显示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又把实践美学加封为:“中国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应当承认,实践美学确乎是“马克思文本的认真解读”,但难道这不也是一种“模拟”吗?至于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虽然个别实践美学代表人物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但从实践美学整体上看并没有新的突破和创造,它仍然停留在对马克思文本的“认真解读”水平上。既然如此,超越实践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不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吗?后实践美学吸收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合理思想,也使用了它的一些话语,同时又没有停留于模拟水平,而是力图有自己的创造。认真阅读有关著作,就可以看出它综合了包括实践美学在内的思想成果而又有所超越。正因为如此,指责它“模拟”是没有根据的。尽管后实践美学还不成熟,还有许多疏漏,但它毕竟体现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最新趋向和成就。
     彭文对后实践美学诸家思想并没有细致分析,而是采取对其基本论点一棍子打死的办法。对于“生存与超越美学”,它点评道:“生存与超越美学认为生存的本质在于超越,即由物质到精神、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未来、由必然到自由,所以超越现实的自由生存方式和超越理性的解释方式才是审美。然而这种被超越与超越的设置正是后实践美学所反对的形而上学的对立。同时,这种超越是否可能,而且这种超越怎样可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现代思想认为人的生存是人生在世的话,那么所谓的超越便没有任何可能,因为人被他的存在所规定,这个存在没有物质和精神的分离。”这里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现代哲学是否认为人的存在可以超越;一个是事实上人的生存是否具有超越性。彭文认为现代哲学否认存在的超越性,而事实正好相反。现代哲学,主要是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存在的规定恰恰是超越性。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生在世,但又认为可能性高于现实性,“在”比“在者”更根本,人是“在”的可能性;现实存在是一种异化、非本真的存在,而本真的存在是超越性的。在这里,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规定为超理性。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同样肯定人的存在的超越性,如萨特的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区分,雅斯贝尔斯向“大全”的超越,等等。不仅西方现代哲学肯定人的存在的超越性,生存体验本身也昭示着超越性。人的存在不同于物和动物的存在,就在于他具有精神性,对现实不满足,有终极价值的追求。因此,生存不是已然状态而是超越性的未然状态。这恐怕也是最基本的常识。
     最后,有必要对彭文的批评方法作一番分析。彭文批评后实践美学,但又没有运用实践美学的理论,而是用西方现代美学理论来证明后实践美学之不能。这种方法在于它给后实践美学假定了一个错误的前提,然后再进行错误的推理。它首先肯定后实践美学是对西方现代美学和后现代美学的模拟,然后再指出前者与后者的不符之处,从而证明后实践美学对西方现代美学模拟得很糟糕,没有什么价值。同时,它又指责后实践美学不是中国自己的美学。这种推论都基于一个虚假的前提:后实践美学是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模拟。实际上,如果后实践美学符合了西方现代美学,那么它就被指责为“只是西方思想的变形,而不是中国自身的美学”。如果后实践美学有了自己的创造,不完全符合西方现代美学,它就被指责为“对于西方的话语根本就没有听懂,却加以个人的猜测和附会”。难道中国现代美学只能在模拟西方和拒绝西方之间选择吗?就不能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造吗?倒是应该反问一下,为什么实践美学模拟《手稿》(“对马克思文本的认真解读”)就是合法的?为什么实践美学对西方思想的变形(如“积淀”说)就不是“猜测和附会”?而且反倒成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采用双重标准,不能一视同仁,使彭文的批评缺乏起码的客观公正性。
     我们有理由要求也曾“模拟”过海德格尔等西方现代美学的彭富春先生,“倾听”并理解和承认后实践美学,然后再加以批评。
    原载:《哲学动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