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道破先觉者的身后,所谓伟大与渺小,是指他可给人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不幸言中,在朱健国的笔下,鲁迅便落入了上述哲人的命运。 不多久,朱健国还在说:“我们应该明...
“孤岛”时期的“鲁迅风”杂文问题之争,是一场先是发生在进步文艺阵营内部,继而又扩大到社会上去的文艺论争,它不仅仅围绕了对鲁迅杂文的不同评价,而且涉及到抗战时期如何...
朱健国自认为是鲁迅风杂文的继承者,是很敢于说话的,他的“敢”字当头,大约让鲁迅也望尘莫及。比如,在谈到刘吉为《现代化的陷阱》一书“护航”时,他说:“刘吉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本文对《野草》中《影的告别》和《墓碣文》两首散文诗进行解读,意在揭示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者们...
是人就有局限,鲁迅也不会例外。说实在话,我一直非常注意聆听明眼人指出鲁迅的局限,以便纠正自己可能的盲从。遗憾的是,总是大失所望的时候居多。刚读了房向东先生就“鲁迅...
鲁迅和周作人是新文学运动中两个重要的作家。他们各自所走过的道路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一位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愿,热忱地关切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
一、文学现代性话语的历史负担 当代中国没有哪一种话语能比“现代性”更具有影响力与诱惑力;现代文学研究由于其“出身”和人们所赋予的“责任”,都使它必然首当其冲地闯入这...
编辑同志: 感谢您转来范钦林先生的大作《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我很珍惜这个学术反馈,也感谢范先生的指正。这也给我一个机会再谈些与语言文化有关的看法。 (一)《回...
中国文学研究界自新时期以来,历经数番新潮的洗礼,特别是经受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系统论”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方法论的新名词的狂轰滥炸、90年代中期的以文化研究为主调的概念...
最近读到《从鲁迅遗物认识鲁迅》一书,叶淑穗同志的《鲁迅蒋抑厄等人的合影》一文中(P.459),转述了蒋抑厄的后代蒋世彦的回忆:“当年鲁迅到蒋抑厄家畅谈时,有一次,他的家人...
内容提要 茅盾小说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小说演绎一个既定的政治命题,这本是小说创作之大忌,可多少年来,我们却一直奉为典范,助长了小说创作中的教条主义、公式主义倾向,束缚了...
伯群兄: 您好!惠赐大著《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日前收到,不胜感激!大著气魄宏大,功力扎实,材料丰富,令弟由衷赞佩。然而,不必讳言,书中的不少观点,特别是《结论》中的...
施蛰存先生今年已经九十五岁高龄,从他十七岁开始发表作品,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八年的文坛生涯。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分析小说家,并且通过他主编的三十年代...
内容提要 刘小枫在论述鲁迅价值情怀上是站不住脚的。他的批评恰好从反面说明了鲁迅的深刻性。鲁迅以理知为基础的价值意识正是中国20世纪价值经验的宝贵财富,它奠定了中国文化...
鲁迅文论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鲁迅文论的地位可以无限地推崇。为什么要谈论此问题呢?因为在我接触到刘再复、李泽厚先生的论述时,感到实在难以苟...
2003年第一期《文艺争鸣》上刊发了袁良骏先生的 《学术不是诡辩术——致严家炎先生的公开信》,拜读之下,我真是大长见识,知道“文革”过去了这么多年,世界上竟然还有如...
80年代中期以来,施蛰存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繁盛的趋势,呈现出向纵深掘进的可喜迹象。但是,施蛰存研究一直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甚至是空白。研究界对施蛰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
良骏兄: 《文艺争鸣》杂志2002年第6期刊登了你给我的公开信,当时我在日本,由我的同事从网络上传来,但到了日本,有些文字已“面目全非”了,如“旧文学”变成“日文学”之类...
博多湾在日本九州岛的北部,常年水色明媚,岛影绰约。历史文化名城福冈沿湾而立,占尽海涛松风之雄姿、山光水色之神韵。郭沫若在这里生活了6年左右,在他近90年的辉煌生涯中所...
关于鲁迅与方志敏信稿的关系,我在1981年第2期和1986年第3期的《绍兴师专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指出鲁迅保存的不是《可爱的中国》、《清贫》两稿,而是给党中央的信和其他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