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精神困境之超越 ——读《野草》二首兼与孙玉石先生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周伟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本文对《野草》中《影的告别》和《墓碣文》两首散文诗进行解读,意在揭示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者们,在孤独地探寻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犹豫、紧张、对立、彷徨、两难的精神困境和心理绝境。鲁迅以其独特的充满先驱者意味的“微笑”姿态超越了这一绝境。
    关键词 鲁迅;《野草》
    《影的告别》与《墓碣文》,被认为是鲁迅先生《野草》中最为晦涩难懂、理解出现歧义较多的两篇散文诗。但也正因为它的复杂、多歧义,而自有一种隐晦曲折、扑朔迷离的特殊魅力。在拜读了《野草》研究专家孙玉石先生的新作《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之后,我由衷感到获益匪浅,但在拜读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疑问。下面我想将我在阅读这两首诗时所遇到的疑问及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以向孙先生及其他鲁研专家求教,然后再将这两首诗联系起来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先看《影的告别》。小引及第一段,如孙先生所言,“是讲‘影的告别’这一特定境况产生的时间背景”及“讲‘影’的告别的原因”,对于“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这两句,孙玉石先生的解释是:“这里似指‘你’(即鲁迅自己)当时所处的‘荷戟独彷徨’的境遇”。对此,我觉得孙先生的解释似乎过实了。我认为,“我”(即“影”,即鲁迅真实的内心世界,即鲁迅在白天、在现实世界里遮蔽着的、受压抑的另一自我)之所以憎恶“你”(即“形”,即影所依附着的现实载体,即现实世界中生活着的鲁迅自身),是因为“影”不满意、不喜欢“形”在白天处于不明不暗之间、生活于矛盾痛楚之中、忍受着肉体与灵魂双重煎熬的难堪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况令“影”厌恶之极,“影”竭力想要摆脱彷徨于明暗之间的矛盾痛苦、备受煎熬的自我,竭力想要摆脱那种表里不一、言不由衷的“两面人”式的生存状态。所以下面才有“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这句,也即如孙先生所言,“即使无地可以彷徨,我也要离你而去了”。
     第二段,如孙先生所言,是“写‘影’的,也即是鲁迅内心的犹豫和阴暗虚无的选择”。但对第一句,“我不过一个影”,孙先生未作过多的解释与说明。而我则认为,这句话对这首诗的理解很重要,它表明了“我”即鲁迅先生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黑暗与虚无思想(即鲁迅自云“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细细咀嚼这句中的“不过”一词,我们便会品味出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其实是说:“‘我’从根本上、从本质上说只不过是一个影,一个黑暗与虚空的影而已!”也即:“我的(思想的)本质就是黑暗与虚无,如此而已!”并且这句话又与下文的“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及第四段的“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相呼应:正因为“我”本质上只是一个“影”,而“黑暗”又是最适宜于“影”居处的理想栖身之所,所以“我”犹豫再三之后才宁可选择“不如在黑暗里沉没”;也正因“我”本质上只是一个“影”,所以“我”只能“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因此,“我”所能拥有的、所惟一能赠与你的,也只有“黑暗和虚空”(既是“影”的物理属性,又指这样的思想)了。“我不过一个影”这句话可视为鲁迅对自己内心深处执着持有的“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观的彻底坦露、对自己内心世界浓重悲凉情绪中的思想之阴暗面(“鬼气和毒气”)的无情曝光。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