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感谢您转来范钦林先生的大作《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我很珍惜这个学术反馈,也感谢范先生的指正。这也给我一个机会再谈些与语言文化有关的看法。 (一)《回顾》一文的潜文本:对二元对抗思维的批判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对阅读理论的探讨有很多突破。特别是二战后,结构主义晚期理论家如贾克·拉康,罗兰·巴特等,特别是解构主义奠基人德里达都提出文本的潜文本问题。德里达认为读一个文本很要紧是挖掘其潜文本,这好像发现一幅画下所藏盖的其它画。也许可比作敦煌壁画下面的其它时代的画或在一幅价值不高的油画下的一张某大师的油画。我想范先生对《回顾》一文的阅读似乎没有涉及它的潜文本。这里我只好自己进行一次揭露。该文的潜文本是揭示胡、陈在领导五四白话文运动时所运用的二元对抗(binary oppositions) 的僵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于形而上学中心主义,往往站在一个中心的立场将现实中种种复杂的矛盾简单化为一对对抗性的矛盾,并从自己的中心出发拥护其一项,打倒另一项。这样就将现实中矛盾的互补,互换,多元共存,求同存异等复杂而非敌对的关系强扭成对抗的敌我矛盾。具体到《回顾》一文,我所要提出的质疑是胡、陈在白话文运动所依据的这种二元对抗的思维,使他们将汉语、汉文化的改革中所涉及的复杂矛盾关系,简单化为下列的对抗性矛盾,因而为中华文化、语言的一次关键性的革新带来严重的损失与后遗症。胡、陈的二元对抗思维表现在其语言、文化的理论上为: 文化革新/传统的继承 白话文/文言文 口语/书面语 明清口语文学/其以前的古典文言文学 新文化/旧文化 在/之左的各项是胡陈所拥护的,这本无不对处,但不幸的是他们将其与/之右的各项看成敌对的,是为了树立左边各项,认为必须打倒或贬低右边各项。以为非此无法实现革新的理想。而在今天冷静的回顾时,左右两边各项的关系实是互补而非对抗;伤其一也必伤另一。以革新与继承这一老问题而论,没有传统也就没有革新的出发点,及革新赖以操作之场,因此也无革新可言。只有承认传统必然存在,但可以突破,可以“涂抹”(erase),才有革新的对象。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