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以来,施蛰存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繁盛的趋势,呈现出向纵深掘进的可喜迹象。但是,施蛰存研究一直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甚至是空白。研究界对施蛰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文学创作领域,而对其翻译、编辑、学术研究等领域却较少涉及,甚至对于施蛰存的生平,也缺乏最基本的研究,至今仍然没有出版一部《施蛰存评传》之类的书。杨迎平先生在2000年第4期《新文学史料》上发表了《施蛰存传略》(下文简称《传略》)一文,为我们勾勒了施蛰存一生的主要活动与业绩,对其思想倾向、严谨的治学态度等予以简单概括,对于目前尚无施蛰存传记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来说,无疑有着近于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应国靖先生曾在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简报》1983年第7——8期合刊(当时还是内部刊物)上发表过《施蛰存传略》,但篇幅过于简短,不过3000余字,仅仅是施蛰存生平大事记,是名副其实的“传略”。)杨迎平先生已发表过多篇有关施蛰存的论文,在施蛰存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由《传略》亦可看出作者在施蛰存研究上所下的功夫。但笔者在阅读《传略》时,有几个方面的认识不敢言同,冒昧提出来与杨先生商榷。 (一)关于20世纪20、30年代施蛰存等作家的思想倾向 《传略》较为细致地描述了20年代后期施蛰存、刘呐鸥、杜衡等人创办具有左翼倾向的《文学工场》、《无轨列车》、《新文艺》等刊物及“第一线书店”、“水沫书店”等进步书店,由此作者认为施蛰存、刘呐鸥、杜衡等人倾向革命,在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施蛰存虽然在艺术创作上想走一条新路径,但在思想上,仍然是倾向革命,接受马克思主义。所以,他们与冯雪峰商量,决定出版一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开始定题为《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形势稍有好转时,又改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杨先生还详细考察了施蛰存在30年代主编的《现代》杂志,认为:“在‘左联’遭破坏的情况下,《现代》不仅发表了大批左翼作家的作品,而且及时报道介绍左翼作家的活动情况……可见施蛰存对左翼的态度。”从作者的论述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施蛰存在20、30年代一直是倾向革命,倾向马克思主义的。笔者并不否认施蛰存有过倾向革命、倾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但是,笔者认为,施蛰存在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的思想较为复杂,而且经过一个思想的转变过程,最终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我们有必要指出施蛰存这种思想的变化。 20年代中期的“大革命”高潮中,施蛰存、戴望舒、杜衡等作家都曾一度热衷于政治,表现出政治上的“左”倾。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三人都加人过共青团,戴望舒还担任了团支部的负责人。他们三人还都同时加入过国民党,他们三人参加的是国民党左派,隶属于这个党部的党员,大多数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即所谓“跨党分子”。他们都曾到共青团团部开过会,散发过革命传单,从事过革命活动。但这时,他们还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理想色彩的青年,他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革命的残酷性和艰巨性。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