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鲁迅的“谈话录音”质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周海婴 参加讨论

     最近读到《从鲁迅遗物认识鲁迅》一书,叶淑穗同志的《鲁迅蒋抑厄等人的合影》一文中(P.459),转述了蒋抑厄的后代蒋世彦的回忆:“当年鲁迅到蒋抑厄家畅谈时,有一次,他的家人悄悄地将二人的谈话用旧式的录音机录了下来。”据蒋世彦说,他听过这个录音。他说只记得鲁迅说的一口很重的绍兴话,内容可全部记不起来了。“这张录制片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实况材料。可惜的是,它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了。确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当我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回过头来看蒋、鲁二人交往的时期是1902年到1928年2月。在这段时期里他们有着较多的交往。那就是说这段“谈话录音”的时间下限是1928年2月,而且是“录制片”,那么是属于唱片范围的材质。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自从1877年爱迪生发明圆柱形留声机以来,唱片的发展已走过了一百二十个年头。录音也由钢丝、磁带发展到当前的数码等方式。而在1928年以前的情况又如何呢?
     1.1877-1890年,雏形阶段
     使用的是爱迪生发明的圆柱形的(戴体)留声机。1900年以前,都是采用大声音的声能直接刻录。
     2.1890-1925年,发展阶段
     那个时期最大改革是由圆柱形的“唱片”,和相应的留声机(放唱机)改革成具有转盘的手摇留声机。唱片是在工厂里应用热模压成。形状已是圆盘形了。1916年前后上海的最大的百代公司,开始生产粗纹唱片,直到1930年由英商EMI接手之后,录音由演唱者面对大喇叭的机械录音改变为用炭精话筒,再由电声放大的电气录音。很难想象采用需要面对大喇叭的录音方式能够“悄悄地”录音,而且所制的腊盘片若不压成硬质唱片将很难保存。
     3.1925年以后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电子管唱机被试制出来,体积比较大,放唱是用竹质或金属针。如上所述,如果没有压成的硬质唱片是不能还音的。
     4.即使家里的经济实力雄厚,能备有专业的录音设备的话,像录音棚之类设施,也应有这方面的证据。
     5.有一种钢丝录音(那时磁带录音尚未发明),也是由炭精话筒直接驱动,必须放在口唇近处,也显然做不到“悄悄地”录下来了。叶文中提及的回忆也未涉及录音(钢丝或带),一笔带过。
     以上质疑是从录音技术的历史推断的。我没有机会和蒋世彦先生当面讨教,只能凭主观推论,望有识之士不吝指正。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鲁迅研究月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