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从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次次书写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矢志不渝。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特别策划“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系列专题,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体现了信仰信念的力量,体现了清白干净的力量,体现了道德品行的力量,体现了行动奉献的力量,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作为,留给一方土地和人民强大的感召和力量。
    今天我们讲述的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谷文昌的故事。
    

东山群众修海堤场景
    我经常提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走在如今的东山岛上,天蓝水碧,树木葱茏。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风沙漫天的恶劣之地。
    主导巨变的,是谷文昌。
    他被东山老百姓尊为“谷公”,去世30多年来人们一直怀念他,每逢清明扫墓很多人会自发去他坟头祭拜。祭拜的理由,不只是他植树造林、为东山留下宜人的生态财富,更是感念于他发展经济、改善人们生活的实干精神,廉洁奉公、不畏人言的道德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谷文昌,称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几棵小苗能活,全岛不就有希望?”
    
    谷文昌给苗木浇水
    谷文昌1950年随部队南下,在福建省海岛东山县工作14年,担任县委书记10年。
    当年还是毛头小伙的潘进福给谷文昌当过两年警卫员,他回忆中年谷文昌的样子:清瘦、勤勉,干活不顾惜自己,常骑一辆自行车下村子,车上绑一把锄头。
    
    谷文昌当年骑过的“座驾”和绑在车上的锄头
    “种树,种好多好多树,把风沙制住,是他一门子的心思。我的工作本来是保护他人身安全,但干得最多的活,其实是挖树穴。”潘进福说。
    东山岛一年四季6级以上大风占一半,当年森林覆盖率只有0.12%,当地7个“蔡姓”村被风沙埋得只剩4个。1949年全岛外出讨饭的有600多人。
    同样当过谷文昌警卫员的朱财茂老人在电话里说,从苏峰山到澳角山,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走遍了东山的大小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详细记录下来。他走村串户,跟村干部、老农民一道琢磨治沙办法。他们试种了相思、苦楝、黄桦等好几个苗种,最后确定种植木麻黄。
    
    谷文昌(前排右一)植树
    但第一次较大范围推广就遭遇了严重挫折:持续一个多月的倒春寒,冻死了几十万棵木麻黄。“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谷文昌遇挫弥坚。人们发现,白埕村还有9株木麻黄活着。谷文昌赶到那里,抚摸着新绿的幼苗说:“这里能成活,全岛不都有希望吗?”
    希望,从这点点绿色开始。县委派出230多人到厦门等地采集木麻黄苗木,开展“旬旬造林”试验,气温、湿度,风向、风力,一一详细记录。就这样,9株木麻黄变成了20亩丰产试验林,又海潮般向各村漫去。
    东山从此有了这样“逆天”的场面:他们一到下雨天不是往家里跑,而是各级干部带头冲进雨幕。百里长滩,千军万马,汗水与雨水交织。谷文昌的大女儿、今年70多岁的谷哲惠老人说,她当年才十二三岁,时不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清早出门,傍晚才归家。
    
    谷文昌当年用过的蓑衣斗笠
    谷文昌随身“三样宝”:锄头、水壶和蓑衣。后来条件好些了,蓑衣才换成塑料雨衣。潘进福说,谷书记看见歪倒的小树,一定要停下自行车,把树苗扶正。
    几年下来,177条宽50至100米、总长194公里的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一排排木麻黄构成第一道防线,然后是用材林、经济林纵横全岛。“人种了树,树保了地,地增了粮,粮养了人”。
    如今东山森林覆盖率已达36%,绿化率96%,成为宜人的生态胜地。
    早在自己任内,谷文昌就目睹了荒岛渐变绿洲。“这无疑是他一生最欣慰的事情。”东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谷文昌研究专家黄石麟说。
    
    
    今日东山岛
    “做事就要成事,搞形式最没意思”
    当年福建沿海有不少风沙岛屿,治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为什么东山县能取得成功?
    朱财茂回忆了一个细节。1981年,他去看望弥留之际的老领导,谷文昌在病床上告诉他:“我前不久才知道,木麻黄的寿命不长。你回到县里反映一下,要记得更新换代,否则风沙又要来。”
    朱财茂说,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谷文昌带头改造东山县自然环境,不是一般人对政绩的那种理解,他是把这个当作事业来做,哪怕这事业最后与他个人际遇不再有干系。他坚持学习,坚持做一个实干派。“做事就要成事,耍花样、搞形式最没有意思。”谷文昌常常这样说。
    正是在这些观念的支撑下,谷文昌在东山县留下了不少泽被后世的实绩。
    黄石麟介绍,以前的东山是一座与陆地不相连的全岛,生活很不便利。谷文昌决定从东山县八尺门至福建云霄县之间,修一条海堤。这一段海水最深处10多米,全长500多米,以当时的经济实力,需投入普通工、船工、技工100万个工日,土、石、沙料近50万立方米,总投资200多万元,属于重大工程项目。1960年初,工程动工。一年半后,海堤竣工,天堑变通途。海堤建成后,人们免除了舟楫之苦,战备和国防都得到了巩固,还能促进养殖业发展,方便围垦盐田,引大陆淡水入岛,一举多利。
    此外,东山易涝,“一次海潮,三年绝收”。在谷文昌主持下,建水库、修水渠,挖沟排洪,筑堤建闸防海潮。1961年秋,东沈、南埔、樟塘等村暴雨成灾,谷文昌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现场,帮助抢险救灾。事后他决定,在那一带清理旧沟,开挖一条长1500米、宽50米的新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并且建闸门、修扬水站,结合海堤工程,一举做到抗旱、排涝、防潮三全其美。
    
    东山群众修海堤场景
    至今,这些工程仍在造福东山农业和人们生活。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谷文昌就提出了发展多种经营的想法。建设180万平方米盐场的点子,就是他提出来的,这个盐场至今仍在发挥效益。
    东山很多村子,谷文昌不是去一次两次就算了,他常常回头。全县400多位生产队长,他大都能叫出名字。他最日常的状态是,手里夹着子女们为他手工卷成的香烟,在田头穿梭。在谷文昌纪念馆,有一张照片,黑瘦的他躬身咬牙,与人一起抬一块巨石。
    
    56岁的谷文昌(右)和人们一起抬石头
    “这张照片,折射出他毕生的精神气质。”谷文昌纪念馆副馆长李丽华说。
    “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干净”
    潘进福回忆,和谷书记下村子,常常打地铺“地是泥巴地,铺上稻草,就是一张床”。吃饭是那种厚叶菜,往锅里一煮,地瓜都不带刨皮,一锅炖了就那么吃。谷文昌胃不好,常常痛得打滚。考虑他的身体状况,作为警卫员的潘进福找医生开证明,买来一斤饼干,谷文昌当即严肃批评他,并让他退掉饼干。谷文昌留下的工作笔记上写有这样两句话:“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
    下村子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谷文昌40多岁才学骑车,自行车成了他的“专车”。后来县里给他配了一部吉普车,但他没舍得扔掉自行车,把吉普让给了其他县领导,“还是单车方便,和群众容易搭话。”
    他和妻子育有五个子女,其中大女儿哲惠长期是单位的临时工,直到谷文昌要调离东山,去省城当林业厅副厅长,单位想给她转正,被谷文昌阻止了。他的长子退休前在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其他3位退休前都只是漳州最普通的职工。小儿子豫东尚未退休,现在是园林部门普通职工。他们家第三代,有的是幼儿园老师,有的是单位司机,一个个都平静欢乐。
    “我们几个小时候,就哥哥有些调皮,饿极了就去地里偷地瓜。我们家按量做的伙食,到点了往往吃不上,因为家里总有那么多人要来,谈事的、诉苦的,一到饭点就被父亲拿给客人吃掉了。”豫东回忆父亲的作风,一脸无奈地笑。
    身边的工作人员换了几茬,谷文昌没有提拔重用一个人。在潘进福家里,狭小而简陋的两居室,住着安逸的老两口。“我做过我们县劳动局领导,可那跟谷书记没有关系。我这一生坚持的做人原则,跟他的关系实在太大。”潘进福说。
    被“点将”到隆陂水库任总指挥,谷文昌本来被安排住旧祠堂,但他坚决不肯,要和80位民工一起睡工棚,竹片当床板,稻草当褥子。每天清晨5点起床,打石、挖土、挑土、推土,什么都干。
    谷哲惠老人介绍,父亲调到省城时,随身只带了两个旧木箱和两瓮咸菜。家里也只是添置了几把藤椅、一张石桌。他一生造林,植树无数,却没占用过公家一根木柴,家里也没几件木家具。他去世后一周,老伴就拆除了家中的电话,连同谷文昌的自行车,一并上交。
    谷文昌常对身边人、家里人说:“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这样自己的腰杆才能挺直。”
    直到1981年去世,谷文昌仍改不了家乡口音,一家人依旧习惯吃面条、烙饼。然而,他的遗言是把骨灰撒在东山,“我要和东山的百姓在一起,和东山的大树在一起”。
    推荐阅读
    
    《点赞优秀共产党员》
    长江日报编
    人民出版社
    2016年06月
    责编  张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