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作家的主体生命激情是创作方法的内核及理解任何方法的逻辑起点。作品的题材、创作主体的生命情调、思维方法、语言表现手段及作品的审美效应,是创作方法的五个基本要...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文艺理论界有一种主张废弃创作方法的观点。废弃论的理由难以成立:作家的创作经验证明,创作过程中作家往往自觉地遵循某种原则;用“风格”取代“创...
内容提要 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然而在对悲剧与前二者关系的研究中,相当多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有着重悲剧崇高,轻悲剧优美的倾向。从哲学美学、心理...
最近购到并拜读了程代熙先生的学术专著《人·社会·文学》,程先生一贯坚持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文艺、美学问题,笔者素来非常敬仰。他在这本专著中阐述的绝大部分观点,笔者也十...
80年代初,朱德发先生曾经与许志英先生就中国五四文学的性质问题提出质疑,从而为新文学史研究突破原有框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开辟了道路。 新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是在解放以后...
内容提要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通行将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这种两分法有悖于我国三千年诗歌史的实际,有悖于分类学原理和传统分类法,也有悖于西方文学分类理论...
有所感不吐不快,写散文。散文指向心灵真实,散文源于个体精神的丰富性。没有敞开的心扉,就没有散文;没有个体的精神,就没有散文。散文是心灵的告白,散文是灵魂的漫舞。我们所要求...
内容提要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美学界对艺术反映论的探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一是用审美感应论、形象思维论等代替艺术反映论;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推导审美反映论或...
内容提要 此文乃针对曾敏之对陈寅恪诗所加的两条误注而作。曾氏之注,穿凿附会,主观臆测,有违陈诗原意,故撰此文商榷,以正其误。 关键词 陈寅恪诗注;钟君;汤子;商榷 一代...
内容提要 《诗经》时代,“烝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继位的诸侯收娶亡父除生母外的妻妾叫“烝”;再有一种是在旁系的亲属发生的叫“报”。“同父异母婚”、“血族的内婚制”是...
自古以来,审美素质都被看作是能够改变生活品位的一种极为高尚的精神品质,美成为具有超越意向的人们渴求、追随和崇拜的对象。但在当代,审美精神受到了全面的怀疑并在强大的...
很久以来,我一直怀疑“《硕鼠》就是著名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①这一提法。并不是说这提法不可信,而是觉得这提法之内还应存在着更深层的底蕴。终于,自陈建生同志的文...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这在学术界似已成定论,毋庸置疑,但近年来有人撰文提出异议,说《诗经》不具有创作方法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种...
内容提要 笔者通过对传统文献的辨析,认为汉代的昆明池建造绝非循周、秦辟雍或灵台旧制,在《诗经》时代牵牛织女故事并未成型,李山先生的《蒹葭》是表现牛郎、织女传说,《大...
内容提要 新时期开始之际,文学理论的泛政治化泛哲学化是当时最为严重的问题,文学理论需要摆脱政治的附庸。“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
内容提要 王逸认为《哀时命》乃严忌“哀屈原”“叹而述之”之作;郑文先生认为《哀时命》为严忌之自述。文章从《楚辞》成书的角度一一辩驳郑文先生的观点,从屈作与《楚辞》中...
内容提要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角度,对《生民》涉及的文化人类学现象作了探索和印证。弃子的图腾考验仪式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反映了人类早期思维习性的宗教信仰内容。...
内容提要 本文就金志仁对《诗经#8226;卫风#8226;硕人》描写美人之比喻的“求疵”进行了商榷,认为根本无“疵”可言,而恰恰是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是中国优秀文学艺术传统...
内容提要 “意境”一词一经产生就被文学理论界所关注,数千年的沿革变化,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而又符合其本意的阐释。童庆炳先生对意境的界定,虽有其合理的一面,却有失偏颇。重新...
内容提要 1、《离骚》中的主角“正则、灵均”不能直接等同为屈原。其中的“伯庸”是“正则、灵均”的皇考。不能直接等同为屈原的皇考。2、赵逵夫先生“被屈原称为‘皇考’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