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与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展开争鸣,指出所谓“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根本不能成立。首先,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是不可靠的,它是以生存本体论的唯心...
随着20世纪的过去,“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学术专有名词最终定格下来。作为一门学科,在通常情况下最好与研究者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样可使对象有相对程度的凝固。而如今,这一条件...
关于超越实践美学的讨论已经进行几年了,这场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刘纲纪先生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当代美学问题》[①]以及其他几位美学同...
内容提要 本文以大学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切入点,对我国文艺学学科进行了反思。文章指出,受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学文艺学教科书常常不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提出并讨论文学理论...
近读刘纲纪先生和邹其昌先生二文(分别载《光明日报》1998,10.23和11.20),感觉前者在意识到实践论美学的局限后,并没有采取解决问题的姿态,而是采取了守成辩解的方式来渴望一种“...
内容提要 纵观《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全文,可知陶东风教授对大学文艺学的批评与建设有着独到且富于启发意义的个人见解。然而,不难看出,在批评大学文艺学时,陶东风教授经常背...
内容提要 旧实践美学终将作为一个被扬弃的环节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意味着实践范畴的使用失当。既然“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那么,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就只能是劳动。劳动使人获得...
对于行为艺术中“身体艺术”的讨论目前还不具备基础背景知识希望《美术》杂志在组织讨论之前先进行客观性、科学性的历史介绍,防止行外人士把这些“艺术的专门活动”误当作社...
内容提要 新时期开始之际,文学理论的泛政治化泛哲学化是当时最为严重的问题,文学理论需要摆脱政治的附庸。“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
内容提要 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当下的“行为艺术”,其中偏离艺术、偏离道德的行为及其运作方式,与有关后现代艺术的话语,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行为艺术”...
[ 编者按 ]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20年的路程。20年时间,对于一门新兴学科来说,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而且是值得骄傲的成绩;但毋庸讳言,与此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不足和遗憾...
内容提要 本文乃对《我们对华文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一文提出的“文化的华文文学”的一种回应。“文化的华文文学”的浮出,已非某种简单的方法论转换,而是树立一个崭新学科形象...
内容提要 “文化的华文文学”观念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但提出这一观念的作者并未对这观念存在的现实基础及其特性作进一步的论述。作者们只说到了共性,很少涉及到语种文...
编者按 : 近年来,文学失去了往昔的辉煌:纯文学期刊发行量猛跌,大部分作家、诗人风光不再。蛇年末,全国几十家文学期刊主编聚会上海,研讨如何为文学杀出一条血路。那么,...
内容提要 本文对“实践的美学观点”做了一些方方面面的评析,针对其观点,指出:现实性的劳动往往造成对立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美,一个是丑;“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会导致仅仅以“人...
一 问题的提出 当下,“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已经取代“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成了当代中国文论中又一个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观念。这与钱中文、王元春、童庆炳等文论家们...
序篇:定位 1990年代,中国知识界曾发生了多种不同名目的文化主题讨论,虽然有关“现代性”话题似乎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由于现代性问题与对启蒙主义、现代化的反思,与后现代文化思...
内容提要 人们的审美意识(对于“美”、“丑”、“悲”、“喜”等等的意识)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宗教...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刘大新的《人、实践与自然》一文有如下几处失误:一、用异化劳动否认劳动创造美;二、以自然的“先在性”否认自然的社会性;三、强调人的自然客观性、否认人的...
近读姚新勇先生的文章《现代性言说在中国———1990年代中国现代性话题的扫描与透视》[1],其中有对文学现代性讨论的评述,感觉不甚妥当,特提出商榷。 1996年底开始,笔者发表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