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美学领域本体论问题的提出,是我国美学界近年来理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采取批评的态度。于茀同志《关于文艺学美学领域的本体论问题》一文...
内容提要 文艺学越界的主张,表面看来很具拓展意义,实质上却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审美的泛化”自然会也应该成为审美科学关注的对象,但却不能使文艺学将其纳为研究对象变...
杨春时先生的文章《文学本质新论》(《学术月刊》1999年第四期),强调“文学与文化的冲突”,“文学反文化,超文化的性质”,容易引起误解。人们的第一反应会是:文学本身只能在文...
一、理论的重新检讨 过去,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是大致相同的。它们都把创作分为三个在时间上相衔接又相更替的阶段:即收集素材的阶段(或称“深入生活”、“创作积累”...
吴炫等人提倡的第三种批评,之所以逐渐引人注目起来,其关键是因为它再次触动了“中西之争”这近一个半世纪以来最敏感、最沉痛的神经,并且快刀斩乱麻地抛弃了纠缠人心已久的“中...
内容提要 本文以生活与创作的联系为基础,论证了传统文艺理论将文学创作过程“假想”为“收集素材阶段、作品构思阶段、语言表达阶段”的“三阶段”论的“老框架”的基本合理性...
内容提要 陈辽先生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陈文有将人性等同于西方人性论所谓的“人性”之弊,陈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性观的理解亦有片面、肤浅之嫌。陈文还否认了人...
1994年第一期《文学评论》发表的金元浦先生《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一文,提出了关于我国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一些颇值得思索和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文章是有其学术价值的。其...
拜读了陈辽先生《文学发展过程与人性发展过程同步吗?——与复旦版〈中国文学史·导论〉作者商榷》(刊载于1997年3月2日《文艺报》),而章培恒先生的《导论》则早行拜读。一直想就教...
文学的发展过程同人性的发展过程是同 步的吗这个问题近来引发了新的文艺论争。先是章培恒先生在复旦版的《中国文学史论》中以人性勾勒中国文学史,并提出了文学发展过程同人性...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一篇有关文学理论之当下形态的商榷文章为中心,对北京文学理论界的三个阵营“体系性理论”、“文化批评”、“学理批评”之间的论争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文章指出...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由于把马克思对社会物质生产的经济结构的描述,误读为对人类社会基本构架的揭示,导致把艺术作品也归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造成了马克思自身理论上的矛盾和不解...
内容提要 本文科学地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标志的为涵,并以丰富翔实的材料论证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和从萌芽到形成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思想 形成...
内容提要 周志孝提出马克思没有把艺术作品归属于意识形态,艺术作品只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并由此反对艺术的意识形态性。本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在讨论艺术的本性问题时应区...
内容提要 为了有利于21世纪教材的建设,本文作者对朱立元先生主编的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学》的两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质疑商榷:(1)“审美对象”是“非实体性的”;(2)“美是一...
内容提要 古籍整理与校勘工作密不可分。研究指出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校勘学原则与规范应当继承发扬,认为对不同的古籍与不同的需要,校勘方法应有所变通,校勘记的表现方式...
一、思 路 我们可以讨论文学的多种维度,如文学自身、文学家、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还有文学的欣赏和批评等等,但其中文学作品是关键的一环。这是因为文学自身只是所有文学...
内容提要 彭富春同志针对传统的“存在—思想—语言”观念,提出了“语言—思想—存在”的新主张;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真理来源于语言自身的言说的真理观与文学乃是诗意语言的文...
内容提要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所提出的“美的规律”只能是主客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并不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纯粹客观的“美的规律”。“美的规律”只能产生于人的实...
中国现代文论发展到20世纪末期,有人提出中国现代文论建设患上了“失语症”。曹顺庆说:“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