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发展过程与 人性发展过程的一种阐释 ——— 兼与陈辽、章培恒、裴毅然三位先生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徐珂 参加讨论

     文学的发展过程同人性的发展过程是同 步的吗&这个问题近来引发了新的文艺论争。先是章培恒先生在复旦版的《中国文学史论》中以人性勾勒中国文学史,并提出了文学发展过程同人性发展过程是同步的观点, 接着,陈辽先生在1997年 3月 2日 《文艺报》撰文指责章培恒先生的做法并不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并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后来, 1999 年,《文艺评论》第三期 又刊登了裴毅然先生的文章, 《论文学与人性——— 兼与陈辽、章培恒二先生商榷》,该文旗帜鲜明地拥护章培恒先生的观点,但又嫌章先生在 《导论》中没有就人性本身做进一步探讨,甚或无意替人性划定一个大致的定义域,于是,又洋洋洒洒的就人性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陈、章、裴三位先生对文学发展与人性发展过程关系的研究是科学的吗?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元命题的提出与开拓,三位先生都作了很大的理论贡献,但是,三位先生对该问题却又缺乏思维上辩证灵活的把握,在以人性的描述上裴先生又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以致于没有对该问题给以科学的解决。由于科学需要论争的多元整 合、补充,笔者试图对该问题作一阐释性的探索,力图引导更多的学人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文学发展过程与人性发展过程的关系问题,之所以产生章培恒先生认为是同步 的、而陈辽先生认为不是同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首先,来源于这个一元化理论命 题的内在矛盾,但根本的在于对文学所描述 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性内容的不同理解上。
     我们认为,把文学的发展过程用人性的发展过程来加以理解和描述,所采取的文学史中的人性视野,是对文学本质理论的一种拓展和深化的结果,同时,它又用直触文学的深度内核和审美缘由的人性来勾勒文学史,无疑是对用政治视角来建构文学史的做法的一种在实践上的新的拨乱反正,是建立更加科学的文学史描述体系的一种更加实事求是的尝试。这样看来,章培恒先生用人性 勾勒文学史的做法不但没有错,而且是一种大胆的学术创见,他和裴毅然先生的错误在于描述方式即如何用人性来描述文学史的做法上是错误的。因此,在学理上,我们的确可以提出一个像 “文学发展过程与人性发展过程是否同步”这样的一元化命题,但是在结论上,决不能作非此即彼的回答,这是因为:文学历程中的文学现象是丰富多彩的,而人性的呈现更是多姿多态的,虽然某一时代的文学可以描述一定的人性内容,甚至通过想像可以造就更多丰富的内涵,但是,文学并不能表达人性内容的全部,最重要的, 文学传达要受作家的文化素养、语言媒介和社会政治条件等的制约,这样,文学的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和人性发展过程发生错位,不能时时产生对应关系。如果企图一劳永逸地用上述一元论命题去总结复杂的文学发展过程,不作具体的时代的分析,显然是不能够科学的描述漫长的文学史的实际。对于这个命题,笔者认为,人性的发展过程仅是文学的发展过程得以参照的最基本的层面之一,它的思路肇端于 “文学是人学”的这样一种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同文化、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规律等层面一样,是考察文学问题的一个视角。
     第一,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文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例如:十年文革时期瞒和骗的文艺, 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艺术创作规律,在人物塑造上追求高大全,使这时期的文学不但不能反映应有的人性内容,也没有道出老百姓的心声,而且歪曲了人们生活的实际。直到新时期以来,作家从政治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才在反思中逐渐将十年动乱时期人性的 思想感情的历程表达出来,从而使那时代的文学的发展过程同人性的发展过程在主流上 并没有形成时间上的同步对应关系。
     第二,进一步说,由于文学自身具有特殊的规律,文学的发展历程就有了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得文学的进程不可能与人性的发展历程完全同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学有突兀期,也有衰落期,例如,古希腊时期的文学,是人类艺术的典范,而那时的人性却并非是后人不可企及的;莎士比亚的文学代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但当时的人性却并非是高尚的,也许今天的某些现代艺术赶不上过去的水平,但其中反映的主流的人性内容比过去却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等等,都反映了文学发展过程和人性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这是文学发展的特殊规 律使然。
     第三,文学的特殊规律还使得文学与人类社会的时代内容并非发生传神写照的对应关系。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就有言、意、 象三者关系的论述,《周易·系辞》中说:“子云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子则从更为始源的追问中,看到了语言表达事物的局限性,他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庄子也认为言不能尽意。指出语言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他在 《天道》篇云: “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古人在运用语言表述语言虽然能表达意义、但言不尽意的观点启示了我们: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由于时代的各种原因,不但可能言不能尽数人性的内容,极有可能的是二者还会发生偏转错位甚至歪曲。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在表达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它不但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而且与抒写当时代应该抒写的人性内容也产生一定的不平衡性甚至错位,这种错位可能由于作家的文化素质低劣无法准确把握人性的时代内容,也可能由于政治因素使作家不能写出心中所悟,抒发心中所感,甚至可能由于战争的原因中断了作家的创作,使文学史出现了缺乏描述应有的人性内容的空白等等。在文学史中都不同程度的各自存在着,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文学发展的历程的特殊复杂性所在,使之与人性发展历程不可同日而语。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文艺评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