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规范与实践:文学古籍校勘漫议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邓绍基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古籍整理与校勘工作密不可分。研究指出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校勘学原则与规范应当继承发扬,认为对不同的古籍与不同的需要,校勘方法应有所变通,校勘记的表现方式也要随之有所不同,同时要杜绝文学古籍校勘工作中的一切随意性。
    关键词 古籍整理;校勘学;校书规范、校书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程度上经过整理而出版的古籍图书约为l万种,而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的20多年里整理出版的古籍图书约为8000种,占建国以来新版古籍图书总数的80%。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成就。
     古籍整理与校勘工作密不可分。我国的书籍校勘工作起源很早,到了汉代,趋于发达,当时称为“校雠”或“校理”,刘向、刘欲父子就是有名的校雠家。他们曾奉成帝之命,校雠秘府书籍。所谓秘府,是宫廷官家的藏书之处,当时宫廷官家藏书室还置有官职,称校书郎和校书郎中。至于“校勘”的说法,一般认为始于唐代,宋代以来,更加流行。宋时秘书省内置有“校勘”职位,即所谓馆阁校勘。欧阳修就曾充任过校勘官,他在《书<春秋繁露>后》中说:“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宋人的校书工作很有成绩,他们不仅校勘古籍(如《说文解字》)相当认真,就是校阅本朝编纂之书(如《文苑英华》,也称精审。宋人校书传统在元明时代没有得到很好发扬,一直到了清代,才又射出一光芒。正因为有了校书工作的历史实践,于是才有“校勘学”之说,又称“校雠学”。有人认为它是考证学的一个部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校勘学应当是校勘工作实践的学理总结,它本身又形成一种指导实践的规范。正因为规范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校勘工作的发展过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实践,而且规范与实践之间又常常有误差,并不总是吻合无间,而且还有人置规范于不顾,因此也就引出种种争论与驳难。
     近百年来,著名学者都很推崇清儒的古籍校勘实践与规范,由此,他们总结、检讨清儒校勘实践的得失后,在校书方法中首先重视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的“对校法”,并确认这种“对校法”是校书方法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后改名《校勘学释例》,以下简称《释例》)是“五四”以来最有代表性的校勘学专著,它实际上总结概括了校勘学中的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与规范。书中标举的“校法四例”的首例就是“对校法”。书中说:
     昔人所用校书之法不一,今校《元典章》所用者四端: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放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这本来面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它校法[1]118。
     书中所说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方法,也就是先认识异同,再辨别是非的意思。
     陈垣《释例》出版时,另一著名学者胡适为之作序,这一书一序,可谓牡丹绿叶,相得益彰。胡序中尊陈垣校补《元典章》是“大工作”,并誉之为“新的中国校勘学的最大成功”。胡序中还把“对校法”的基本作用,对先校异同再论是非的主张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阐述,他说《释例》一书“使人知道校书必须先用对校法,这是他奠定新校勘学的一大成功。”胡序中还称赞说:
     他(指陈垣)用无数最具体的例子来教我们一个校勘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先求得底本的异同,然后考定其是非。是非是异文的是非,没有异文,哪有是非?向来中国校勘学者,往往先举改读之文,次推想其致误之由,最后始举古本或古书引文为证。这是不很忠实的记载,并且可以迷误后学。其实真正校书的人往往是先见古书的异文,然后定其是非。他们偏要倒果为因,先列己说,然后引古本异文为证,好像是先有了巧妙的猜测而忽得古本作印证似的,所以初学的人看惯了这样的推理,也就以为校勘之事是应该先去猜想而后去求印证的了[1]11。
     事实上,陈垣《释例》中也说到了在校异同前提下辩是非的问题,书中所说“校法四例”中的其他三例是“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这三者就不仅要校出异同差别,还要考究是非正误,当然,无论异同差别还是是非正误,一律要作校记以说明。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