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供读书人阅读。朱熹还撰写《四书章句集注》以解释“四书”的文字和义理。朱熹曾说:“我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先须通此书,方可读他书。”在《四书》体系之中,朱熹认为《大学》是《四书》之首,既可引导初学者以正学之径,又值得学者终身玩味其义理。朱熹也极为推崇《中庸》,“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张葆全的《大学中庸译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坊间流传的同类书籍大不同。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学术研究集成了“诗话词话研究”“文选研究”“玉台新咏研究”“先秦诸子研究”“传统文化研究”五大板块的学术系列著作。其中,《大学中庸译解》不但集合从教60余年的教育实践、人生体验以及当今社会现实,融古通今,深入浅出地讲述为学修身、为人处世的道理,还据原文和朱熹解说(《四书章句集注》)为各章加了标题。张师“译解法”不但条理清晰地再现了经典风貌,信手翻阅一章也可顺畅地诵读,而丝毫不显突兀。每章之后,张葆全特摘录重要语句以方便熟读背诵,“读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朱熹说:“读书须成诵方精熟。” “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构成的骨架。如果“骨架”散了,则“社会”就崩溃了。《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的两部重要经典,堪称“儒家思想(或精神)的集大成者”。宋代大儒张载说过,学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葆全的《大学中庸译解》不但回溯孔孟原典,还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思想,是对“大学”和“中庸”学的新发展。如果说《大学》沉淀了我们的内心,那么《中庸》则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境界。“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其中,张葆全对《大学》《中庸》具体思想的内涵、概念的转换和内容的阐述,对朱熹如何通过经学阐发理学的概念和思想的译解,不但实现了从经学向理学的过渡,还精准凝练地传承与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更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有了这一“主心骨”,整个社会一定会更和谐、更稳定。 朱熹曾言:“《大学》是个大坯模。《大学》譬如买田契,《论语》如田亩阔狭去处,逐段子耕将去。”张葆全也曾在课堂上对众生言道,《大学》《中庸》是“修身治人底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 其实,无论是比作“地盘”,抑或“坯模”,《大学》《中庸》不但承载了修身治国的根本之道,还确立了修学进德的正确导向。当代学者在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上胜过张葆全的可能不乏其人,但很少有人能把“大学”“中庸”之精要以生动自然的语言融汇贯通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在这一方面,张葆全对《大学》《中庸》的译解是难以替代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