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人、实践与自然 ——“实践的美学观点”评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大新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本文对“实践的美学观点”做了一些方方面面的评析,针对其观点,指出:现实性的劳动往往造成对立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美,一个是丑;“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会导致仅仅以“人的尺度”去改造和重建外部自然界,这势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丑;美的规律体现于“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及其统一之中,劳动——特别是现实性的劳动并不能创造一切美或美的事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及其规律的“先在性”,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关键词 美 实践 自然 劳动 尺度 统一 实事求是
     在我国,“实践的美学观点”从50年代就开始萌生,以后——特别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多次被反复明确地阐述和论证过。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本身并不是美,美的自然是社会化的结果,也就是人的本质对象化(异化)的结果”(《论美感、美和艺术(研究提纲)》,载《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美的本质标志着人类实践对世界的改造”(《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6页)。很明显,这种观点涉及到了人的本质、人与实践、人与自然、实践与自然这些方面的大问题,而这些大问题也正是当代人类最关心并且尚需深研和探讨的,因此,对“实践的美学观点”做一些方方面面的评析,也许会引起有关研究者的兴趣,使我们的研究趋于深化。为此,我想谈谈个人的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
     实践是联系人和自然的中介或纽带。“实践的美学观点”特别强调“实践”。所谓“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究其实质,也是“实践”。正是基于这个基点,持“实践的美学观点”的研究者在阐述“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结果”的同时,还提出了“美是经过劳动创造的”(如《劳动创造了美》,载《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3期)。这样强调“劳动”还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劳动——或称之为“生产劳动”。
     但是,劳动是造成美的根本原因吗?外界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吗?这些是问题的症结。
     在谈论这方面的问题时,不得不首先解读一下马克思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因为有些研究者认为这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确实说过“劳动创造了美”,但是,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应当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读出它的“真义”。
     马克思是这样讲出来的:“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为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页)——这段话是论述“异化劳动”的,其宗旨不在谈论美的创造,而在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在工人自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表现形式。“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异化”现象。如果再仔细一点去解读,那么还会发现马克思的话语当中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见解——劳动的结果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对立的双方面的——一方面是“创造了美”,另一方面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如果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劳动一方面创造了美,另一方面造成了丑,而美与丑正是对立的。
     以往的现实性的劳动总是产生和造成对立的两个结果,这是人类自身不能抹去的历史事实。我国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里写道:“蜀山兀,阿房出。”雄伟壮观而又富丽堂皇的阿房宫的建成,是以把“蜀山”上的树木砍伐净尽而为代价的;人文景观的美是以牺牲自然景观的美为代价的。这是令人类惊叹的冷酷的现实。迄今为止的世界也是这样的——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劳动向大自然征讨,接连获得成功和胜利,取得并加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统治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大自然又频频向人类发出了告急的信息:原始森林的面积在缩小,绿地在减少,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景观受到损害……人类的劳动在创造着美,同时它又造成了丑。人类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大概不能光看到“劳动创造美”的一面,还应当解决丑的现象再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要论述的)。
     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美”呢?我们只能这样推论——由于劳动可以创造美,因而劳动才创造了美。然而,这并不是必然的,它并不能给人以教益。它是空洞的,贫乏的。
     事实上,一切美的事物并非都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只能创造一部分美的事物,并且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后面有论述)。天然的美的自然事物就不是由人类的劳动创造的。例如被誉为“天下奇”的黄山之美在于奇峰、奇石、奇松、云海这“四绝”,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并不是人创造的——不是劳动创造的。泰山之美,不是因为在它上面建造了南天门和庙宇等人文建筑之后才美,相反,它本来就美——它以磅礴的气势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又有绿色的植被和山泉,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在它上面建造了南天门等建筑物,使之美上加美。试想,为什么在泰山而不在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上修建南天门等建筑呢?据此宋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记载,雁荡山发现较晚,但一经发现,还没有经过人的任何加工改造,它就是很美的。这怎么会是人的实践或劳动的结果呢?外在的自然界及其美的存在分明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天然景观的美就有其先在性。
     可是,持“实践的美学观点”的研究者就是不承认这个事实,不承认自然界及其美的先在性,硬说这是“外在的自然的人化”或“对象的人化”造成的。为了自圆其说,他们又注释了一条补充说明——“人化”不单指人亲手改造过的东西,言外之意是说——没有经过人改造过的东西也属于“人化”。有的研究者干脆把这个“言外之意”讲出来了:“未经改造的自然也表现着不受自然奴役的自由本质”,也是“人化的自然”(《论美》,载《文艺学研究论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页)。照此,凡是人感觉、知觉以及意识到的一切自然界的对象,人的一切对象,都可以说是“人化”的了,如此,哪里还有什么“实践观点”呢?这显然是“实践的美学观点”的自相矛盾之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9卷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