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这在学术界似已成定论,毋庸置疑,但近年来有人撰文提出异议,说《诗经》不具有创作方法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种种特征,不属于现实主义范畴。廖群同志在《河北师院学报》(1992年)上发表题为《关于〈诗经〉现实主义艺术问题的重新审视》(以下简称《审视》)的文章,对这一传统命题提出质疑。 文章首先阐述《诗经》被冠以现实主义称号的由来或背景,现实主义的具体内涵、特征。然后列举四种类型的作品,说明《诗经》艺术的总体特征。最后从《诗经》所处的时代特点,特定的文化氛围两方面揭示《诗经》艺术传统形成的原因。文章列举了为数不少的诗作进行较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证,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这种勇于探索,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精神值得称道。但不论是从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看,所持的观点仍值得商榷。 《审视》一文列举了《诗经》四种类型的作品,说明它不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征。1、“《诗经》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以主观心理为表现对象,在强烈主观色彩的笼罩下,甚至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其总的特点都在于主观压倒客观”,“从而较少具有客观再现的创作功能。与客观描摹的再现艺术尚有质的区别。”2、“《诗经》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在抒发主观感受过程中,既有对触发主观思绪的客观内容的叙述与交待,又有主观力图超越客观的自由想象,往往是以表现主观心理为主导”。“有些反映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而被认为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作品”,“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想象幻想成分又使它们毕竟仍属干主客观结合的把握方式,而同样不可能归于客观再现描攀的艺术范畴。”3、“《诗经》中确有一部分诗作缘事而发”,“但就作品内容而言,却在‘发’,而不在‘事’,重点只是现实事件给人们带来的主观感受或作者对事件的主观评价,而不是再现客观事件本身。”“这说明其写法确实具有偏于主观意趣而非客观描幕的基本特征。”“《诗经》中这部分涉及社会问题的诗作,同样偏于表现心态,而不具备直接提供客观影象的再现的特点。”4、“《诗经》中还有少部分以叙事再现为主或有较重叙事再现成分的作品。但仍有明显的主观成分。”气诗经》中这少部分有较多再现描幕成分的作品,同样为主观色彩所笼罩,从而也没有进入单纯求客观描篆的再现艺术领域。” 《审视》列举这四种类型的作品。归纳起来就是要说明《诗经》以表现主观心态、情感为主,客观描幕再现不足,因此得出“较少具有创作方法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种种特征”,不属于现实主义范畴。《审视》从《诗经》以“表现”为主,“再现”不足,就断定它不是现实主义艺术,是不能充分说明问题,难以令人信服的。 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反映生活,注重客观生活的真实再现,这确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但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就包含着较复杂的内容,“再现客观”就不是它的唯一标志。什么是创作方法?创作方法就是创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其中包括作家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时,在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上所持的态度和遵循的原则。这说明创作方法包含作家对现实生活所持的态度,创作的思想观念,即作家、艺术家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认识生活,理解人生,选择什么题材,塑造什么艺术形象去反映生活,表达什么思想观念、感情的问题。如何去表现生活,用什么艺术手段去表现。这涉及艺术表现方法(具体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的问题。《诗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都是诗作者(不管是群体的还是个体的)从实际生活出发,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件,揭露社会间题,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论是国风中反抗剥削压迫,反对繁重摇役、兵役不合理的诗篇,还是那些揭露奴隶主贵族丑行的讽刺诗,大小雅中的贵族文人的讽谕诗、劝诫诗,作者们的创作动机都是由社会生活,政治现实引发而来。至于以什么样的艺术手段去表现。这涉及一些重要的表现形式和具体方法技巧问题。“再现”与“表现”,是创作方法中的艺术手段之一,不能概括创作方法的全部特征。即使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序言,论及中国文学的特征,提到“再现”与“表现”的问题,也只是说“有人根据艺术对于现实世界审美关系的不同,把艺术分为表现的和再现的两类型。中国文学一般地说,是倾向于表现多于再现,抒情胜于叙事。”也未提及是什么“主义”的创作方法。《审视》认为,“再现客观”就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表现”多于“再现”就不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了,这种以偏概全,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