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本散发着新鲜墨香、充满着哲学思辨气息的《教育文化构建的人性基础》摆在面前时,记者很难把这一大部头教育著作和它的作者对上号。该书的作者是北京市朝阳区教工委副书记、朝阳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 “我不是一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者,而是站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第一线的实践者、探索者。这本书是我用三十余年的教育经验、经历和情谊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的,源于我对教育的热爱,及我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惑、经验和体会。”接受记者采访时,王世元坦率地说出一位教育行业老兵的心声。 “从教书那天起, 就有强烈的改革愿望” 了解王世元工作经历的人知道,他是伴随教育改革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1984年毕业后,王世元回到自己的母校——河北省迁安市一中任教。从教书的第一天起,他一边向老教师学习,一边尝试着教育教学改革。教书第二年,他探索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并结出硕果,从此便连续担任高三“把关”教师。1990年,王世元尝试年级教育教学改革,一年后,走向学校领导岗位,继续扩大改革成果。1998年,他调到家乡教育局担任业务局长。 工作岗位的调整为王世元提供了又一个教改实验场。随后他在全市推进“调整学校布局,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85%以上的幼儿入园率;同时在小学阶段组建“主体性教育”实验班,进而推广到“主体性教育”实验年级、“主体性教育”实验校,最后向全市小学推广。这些改革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帮助他积累了生动而直接的经验。 2004年,王世元调到北京陈经纶中学工作,担任校领导的同时兼任高三毕业班课,他又开始了在首都市级示范校的改革实验。虽然,两年后他调至朝阳区教委担任教育管理工作,但三年后的改革实验成果却让业界刮目相看。 为什么中国教育改革是“工匠式改革” 虽然没有继续耕耘在教育一线,但内心深切而执着的教育情怀,让王世元始终没有放弃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看到,在王世元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他在不同场合关于教育的灵感和体悟。比如,在2014年参加一次学校活动时,他想到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关键作用——“扰启”,而这个独创的新概念,成为该书“理想教育文化实现观”里头的核心概念。 究竟何为“扰启”?王世元主任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一场雨下来,把田里的禾苗淹没了。当积水退去之后,禾苗叶片沾满了泥土,长得歪歪斜斜。这时如果我们用手轻轻把泥土抖掉,扰动禾苗发现其根侧的虚弱处并将禾苗培正,那么禾苗将抖起精神,得到端正而快速地成长,这个过程便是对禾苗“扰启”过程。 “对人类生命个体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更多是在主动地‘扰启’而不是等待着‘启’,等待着‘发’。”王世元表示,“扰启”教育旨在唤起社会及教育界,实施一场教育思想上的革命,而不只是发生在教育内部的“工匠式”的教育变革。而过去近10年,作为区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改革实践的管理者,王世元得以从不同角度及层面来思考和发现教育文化问题。同时,作为教育督导部门的负责人,他在“管”、“办”、“评”分离的改革中迫切寻求适合教育规律和人性发展的教育评价依据。 “如果仅从简单的课程改革、方法改革、工具改革、管理改革做起,而不改变现有的教育文化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那么,教育改革一般说来,只能是工匠式的改革,渐进式的改革,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 正是这样的反思和追问,让王世元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通过教育文化视角来解决中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索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我有一个愿望,若有可能一定办一所学校”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众多问题,归结起来许多是教育文化问题”。 在王世元看来,教育文化对人类生命个体教育的影响具有巨大的惯性;教育文化的惯性,致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改革难以改变方向。正如北师大教授石中英在该书序言中所说,受制于历史上形成的陈旧的教育文化的制约,我们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方面确实效果不佳,别的不说,在家长的心目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无意识就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并影响到孩子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作者不仅着力于批判,更着力于建设,提出理想的教育文化模型及未来教育文化建设的方向。 王世元坦言,在这本书,他只想表达教育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思想,从而努力寻找适合人类生命个体理想的教育文化。 在他的“理想教育文化模型”中,包括社会、学校和个体三大范畴的集合,分别指向理想教育文化的基础、教育方法和个体素养。 “我有一个愿望,若有可能,一定办一所学校,用以验证理想教育文化的可行性。”王世元感慨地说。 专家点评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育文化构建的人性基础》能够从文化的视角思考教育,非常具有建设性。教育受文化的影响很大,中国教育的很多问题,实质上是一些文化问题的反映,我们当前要反思教育,就是要反思功利化教育的危害,真正做到尊重人类、尊重人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本书是一部比较优秀的、牢牢奠基于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成果。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变革社会和教育的实践论。王世元同志积几十年教育实践与思想的精华,完成这部颇有分量的理论著作,可喜可贺。文/本报记者 马彦 罗德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