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意境之我见 ———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秦桂敏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意境”一词一经产生就被文学理论界所关注,数千年的沿革变化,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而又符合其本意的阐释。童庆炳先生对意境的界定,虽有其合理的一面,却有失偏颇。重新探讨文学意境,对包括文学鉴赏在内的文学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文学;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后逐步发展为我国诗论、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关于意境,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其中童庆炳先生的意境理论,在二十一世纪影响颇大,尤其是在高校,被奉为至典。但笔者以为,童先生的意境理论值得商榷。
     童先生认为,“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理论教程》文丰沅,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194页)按童先生的说法,意境仅存在于抒情型作品中。那么叙事型作品,如叙事诗、叙事散文,是否也讲究意境的创造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需从意境理论的起源说起。意境理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的《诗格》首次使用“意境”这个概念,他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和意境,并进一步指出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意思是得自心源、发自肺腑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提出了景与意“相兼始好”的主张。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到了清代叶燮则在他的《原诗》中,把意境阐释为“含蓄无垠”、“言在此而意在彼”。综观历代文艺理论家关于意境的说法,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意境宜真;二、意与景融;三、境生于象外。由此可以看出,意境的关键是,是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而不在于是抒情还是叙事型作品。无论什么类型的作品,只要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就有了意境,叙事型作品也不例外。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从诗作看,《玉阶怨》当属叙事诗,其字面意思非常简单,不过是对一个女性生活片段的描摹。但仔细体味一下,诗的意境是十分丰富的,除突出一个“等”的意象性举动以外,其他什么也不交代。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玉阶”、“白露”、“水晶”、“玲珑”等物为喻体,象征洁白、神圣、淡雅等心象特征。同一个形象到了不同的鉴赏者那里,却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态:她可以是一位怨而不怒的仕女,也可以是一位独守闺房的贵妇,还可以是一位初恋幽会的少女,甚至可以理解成水性杨花的妓女。其意象意味可依照自己的意会去体察。由此不难看出,这一意象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含有无限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即“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不能说《玉阶怨》没有意境,也不能说叙事诗没有意境。综上可以看出,童先生对意境的界定是不确切的。那么应如何界定意境呢?我以为,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是:
     一、意通过象来表现意是内在的,它的传达有待于通过象的表现。象就是指具体生动情景,意通过象来表现,就是把境作为载体,不直抒其意。或“有譬而喻”,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常常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邢台学院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