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以一篇有关文学理论之当下形态的商榷文章为中心,对北京文学理论界的三个阵营“体系性理论”、“文化批评”、“学理批评”之间的论争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文章指出...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由于把马克思对社会物质生产的经济结构的描述,误读为对人类社会基本构架的揭示,导致把艺术作品也归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造成了马克思自身理论上的矛盾和不解...
内容提要 本文科学地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标志的为涵,并以丰富翔实的材料论证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和从萌芽到形成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思想 形成...
内容提要 周志孝提出马克思没有把艺术作品归属于意识形态,艺术作品只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并由此反对艺术的意识形态性。本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在讨论艺术的本性问题时应区...
内容提要 为了有利于21世纪教材的建设,本文作者对朱立元先生主编的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学》的两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质疑商榷:(1)“审美对象”是“非实体性的”;(2)“美是一...
内容提要 古籍整理与校勘工作密不可分。研究指出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校勘学原则与规范应当继承发扬,认为对不同的古籍与不同的需要,校勘方法应有所变通,校勘记的表现方式...
一、思 路 我们可以讨论文学的多种维度,如文学自身、文学家、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还有文学的欣赏和批评等等,但其中文学作品是关键的一环。这是因为文学自身只是所有文学...
内容提要 彭富春同志针对传统的“存在—思想—语言”观念,提出了“语言—思想—存在”的新主张;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真理来源于语言自身的言说的真理观与文学乃是诗意语言的文...
内容提要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所提出的“美的规律”只能是主客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并不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纯粹客观的“美的规律”。“美的规律”只能产生于人的实...
中国现代文论发展到20世纪末期,有人提出中国现代文论建设患上了“失语症”。曹顺庆说:“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其基...
内容提要 作家的主体生命激情是创作方法的内核及理解任何方法的逻辑起点。作品的题材、创作主体的生命情调、思维方法、语言表现手段及作品的审美效应,是创作方法的五个基本要...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文艺理论界有一种主张废弃创作方法的观点。废弃论的理由难以成立:作家的创作经验证明,创作过程中作家往往自觉地遵循某种原则;用“风格”取代“创...
内容提要 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然而在对悲剧与前二者关系的研究中,相当多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有着重悲剧崇高,轻悲剧优美的倾向。从哲学美学、心理...
最近购到并拜读了程代熙先生的学术专著《人·社会·文学》,程先生一贯坚持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文艺、美学问题,笔者素来非常敬仰。他在这本专著中阐述的绝大部分观点,笔者也十...
80年代初,朱德发先生曾经与许志英先生就中国五四文学的性质问题提出质疑,从而为新文学史研究突破原有框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开辟了道路。 新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是在解放以后...
内容提要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通行将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这种两分法有悖于我国三千年诗歌史的实际,有悖于分类学原理和传统分类法,也有悖于西方文学分类理论...
有所感不吐不快,写散文。散文指向心灵真实,散文源于个体精神的丰富性。没有敞开的心扉,就没有散文;没有个体的精神,就没有散文。散文是心灵的告白,散文是灵魂的漫舞。我们所要求...
内容提要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美学界对艺术反映论的探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一是用审美感应论、形象思维论等代替艺术反映论;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推导审美反映论或...
内容提要 此文乃针对曾敏之对陈寅恪诗所加的两条误注而作。曾氏之注,穿凿附会,主观臆测,有违陈诗原意,故撰此文商榷,以正其误。 关键词 陈寅恪诗注;钟君;汤子;商榷 一代...
内容提要 《诗经》时代,“烝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继位的诸侯收娶亡父除生母外的妻妾叫“烝”;再有一种是在旁系的亲属发生的叫“报”。“同父异母婚”、“血族的内婚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