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红楼梦》小说避讳问题的人很多,十八年前(1982)笔者也写过一篇《谈〈红楼梦〉的不避讳》,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没有避讳,并非表示不知避讳而是不随俗避讳。但言及“御讳...
梅节先生在《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一辑上发表了《也谈靖本》一文,文中对近年来石昕生先生等人对靖本的打假活动表示了不同看法,认为靖本批语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真实可靠的。...
内容提要 司马迁用“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论评屈论骚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说明了他对文学的自觉认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是先秦诗歌的支脉,但不能把它放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文...
内容提要 两千多年的屈骚研究,由于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过多地将自己所处时代的政治意识、道德理想以及研究者自己的某种特定而强烈的情感投射到屈原和骚体中,造成“以今量古”...
“中国诗史实录”是一项以原生形态的中国诗史为对象的系列研究,也尝试使用了一套技术方法。它的初步结论是:1、结合诗歌观念与诗歌实践考察,从三世纪初叶曹王及邺下文人的诗...
关键词 冈村繁;陶渊明;诗歌考证;现代;客观 冈村繁教授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在六朝文学等领域长期耕耘,成果极丰。最近,上海正陆续出版《冈村繁全集》,其中,《陶渊明李白...
内容提要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后世论者多认为始于中唐的韩愈。当笔者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却惊奇地发现:“以文为诗”并非始于...
关键词 冈村繁;陶渊明;颠复;误读;实证 陶渊明这三个字,经千年来的香火供奉熏制,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退守隐逸的价值取向的一个符号,代表着超然于世俗纷争之外的旷达与恬...
内容提要 向来治骚者所据版本主要是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对补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各篇小序中的矛盾与牴牾之处,治骚者已有所察并有所论,但由于资料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探...
内容提要 唐代以前,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
关键词 冈村繁;陶渊明;中日文化比较;主体间性 冈村繁先生在《陶渊明新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表面上看,陶渊明似乎脱离世俗的荣达纷争,始终烙守恬淡寡欲的孤高精神,...
六朝期间,岭南文士先后集中在广信、广州二地。广信在前,则有杰出的经学家陈钦、陈元父子,陈钦有《陈氏春秋》,陈元更有《左氏异同》,可惜均己亡佚。及至岭南府治南移到了...
内容提要 王德华先生的“《文选》尤刻李善注本保留了王逸《章句》八篇小序原貌”“从尤刻本到补注本,其间必存在着一个增补问题”的新说不能成立;《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
内容提要 《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一文刊于1989年,硫漏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类:引书不慎,将其中错误连带抄来;或前人校刊结果原不错,作者却加上错误的解...
内容提要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
内容提要 本文系阅读陈庆元君《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眺”辫》一文后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钟嵘《诗品》中的“成就于谢眺”的“就”应解释为“接近”,而不应解释为高于”。...
谭元亨先生《阴铿:“开吾粤风雅之先者”——兼论深化南北朝岭南文化之研究》 (本刊2001年第3期)一文提出,六朝时著名诗人阴铿,是“岭南第一大诗人”,“在诗歌上的成就应当在...
内容提要 词赋取士和玄学思潮泛滥,是南朝文人早熟的催化剂和酵母,这个结论令人难以信服。南朝文人早熟,从外因来看,一是与统治者重视文学、以文显名分不开;二是门阀士族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诊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关...
内容提要 郭璞最后的一年半岁月,去职丁母忧,王敦起为记室参军,羁录幕中,不曾来瓯,宋前资料亦未见有关卜城之记述。郭璞卜城始载于南宋地方志,系传说而非史实。 关键词 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