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什么是诗文考证的正路? ——与冈村繁教授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晓明 参加讨论

    关键词 冈村繁;陶渊明;诗歌考证;现代;客观
     冈村繁教授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在六朝文学等领域长期耕耘,成果极丰。最近,上海正陆续出版《冈村繁全集》,其中,《陶渊明李白新论》在日本是颇有影响的著作,这次在大
    陆首次出版,倘引起学界的反响,完全是应该的。我阅读其中的论陶部分(以下简称《新论》)之后,则觉可议之点甚多,遂撰此文。不仅为陶渊明说公道话,也触引我对于现代学术方法问题的一些反思。我与冈村繁教授交往虽少,却印象甚佳。此文纯为学术回应,商量旧学,启发新知,以期中国文化研究之现代化进程及中外学术文化之交流更得进境。
     任何惊听回视的新见,都不能不建立在对客观材料、具体文献考订的基础上。从文献客观的了解看,不能不遗憾地指出,《新论》仍作得十分不够,随处多有主观臆断与率意简单做法。下面从诗文考据学的角度,仅作两个个案的具体讨论。
     个案一:关于移居南村是否投靠贵族社会。
     陶渊明46岁时从上京移居南村(寻阳县郊),原因是两年前上京宅遭大火所毁,以及他自己说的南村多“素心人”。《新论》也承认火灾是移居的一个客观原因,但却认为“素心人”只是陶的一个藉口,真正的原因,是陶“以隐士的招牌沽名钓誉”,“想重新投人上流社会”。证据是,一、此期陶诗多写给一些做官的朋友,表明他与官员有密切往来。二、在此期间,对官员,“他的言行中明显地表现出真正隐者所不应有的卑躬屈膝态度”。关于第一个证据,即使如实,也并不能证明陶想重新回到官场。可以不论。关于第二个证据,《新论》文献根据之一,即《怨诗楚调示邓治中庞主簿》,为完整理解,引全诗如下: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黾免六七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域肆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烟。慷慨独悲歌,锺期信我贤。
     奇怪的是,读者皆不可能从这首诗中读出向高官权势者乞求的意思。如有上述意思隐藏于字面背后,《新论》又并没有为我们作任何分析。所谓“投靠”的理由,一是题目中有两个官名(这不免有些牵强,难道他们也有如此“阶级分析”)。二是“最后四句,可以说是全诗主旨所在,它们表明渊明已开始想利用友人关系而向这两位高级官僚乞求以摆脱贫穷潦倒困境,为此他甚至可以不惜放弃‘隐士’的声名”。但是究竟是如何“利用”?又如何“乞求”?如果说陶渊明否定了身后名,就等于乞求重新回到官场,那就意味着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求名而穷,要么做官而富。这不仅简化了复杂的人生,而且也太简化了渊明:为何不可以既不要身后名,也不愿回官场呢?其次,“于我如浮烟”,陶渊明用《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句许友人为知音,正包含对于渊明此种心期的理解。这与乞求又哪里相干?
     我们看这最末四句,黑纸白字,无非是说:(你们说我会有很高的名声么?)但是身后名声对于我来说也不过如富贵之类浮烟。我这里独自慷慨悲歌,听歌的你们是我的知音啊。而《新论》说得那样肯定:“终于不顾廉耻地向官僚们乞求生活资助。”这些见解是不是显得有些不够严谨?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原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