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后世论者多认为始于中唐的韩愈。当笔者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却惊奇地发现:“以文为诗”并非始于韩愈,而是始于早韩愈400年的陶渊明。所谓的“以文为诗”,即以散文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文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而这一切在陶诗中都有鲜明具体的体现。“以文为诗”的运用,使陶诗更为亲切、平和,贴近人心,一种如叙家常的真切动人由此而生,这与陶渊明的为人及其诗歌朴素自然的风格是极其协调一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文为诗”陶渊明是韩愈的老师。 关键词 陶诗 以文为诗 篇章结构 句法 虚词 虚字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以文为诗”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为后来苏轼的“以文为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唐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后世论者多认为“以文为诗”始于中唐的韩愈。宋人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后山诗话》)蔡梦弼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草堂诗话》卷一)陈寅恪先生也说:“退之之诗词旨声韵无不谐当,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决非效颦之辈所能企及者也。后来苏东坡、辛稼轩之词亦是以文为之,此则效法退之而能成功者也”;(《论韩愈》)论者还称赞其代表作《山石》,“确乎可算作以文为诗的代表作”。当笔者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却惊奇地发现:“以文为诗”并非始于韩愈,而是始于早韩愈400年的陶渊明。 所谓的“以文为诗”,即以散文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文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所谓“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草堂诗话》卷一)而这一切在陶诗中都有鲜明具体的体现。 先说陶诗散文化的篇章结构。诗人在叙事的时候,往往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及结果,用语朴实,简洁明了,所谓“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文心雕龙·章句》)如: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 明人许学夷说:“诗与文章不同,文显而直,诗曲而隐”。(《诗源辨体》卷一)《乞食》写诗人为饥饿所驱、出门乞贷的光景,就事而写,开门见山;清人温汝能说:“起二句谐甚、趣甚,以下求食得食,因饮而欣,因欣而生感,因感而思谢,俱是实情实境”;(《陶诗汇评》卷二)“叩”“拙”二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不只是言行动作,还伴有丰富的心理活动。《饮酒》(其九)以清晨的叩门声发端,依次写来,亲切自然,纯朴动人;《移居》(其二)与乡民的亲密关系,用笔闲淡自在,在不经意中见出深情前人评说《移居》(其二)说:“公之和易近人,亦即于诗见之”;(清·高静评选《看诗随录》卷五上引)“吐属雅令,句法高秀”;(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清·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二)其实这也正是散文化叙述方式带来的好处。 …………………… 原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