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理论研究的创获——评《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最近读到李世英教授主编的《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令人耳目一新,它细致地勾画了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入发掘了中国戏曲思想的主要内涵,准确概括了中国戏曲思想的重要特点,可谓全面而深入地把握了研究对象,是一部创新特色鲜明、科学严谨的学术专著。 划分科学 概括准确 中国戏曲思想史既是一个难以切割的连续过程,也有其发生发展的阶段性,治史者既要注意到史的连续性——不同阶段的关联性,又要明晰区分其阶段性——不同阶段的特点。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作者与常见的戏曲史和戏曲理论批评史的阶段划分都不太相同,将戏曲艺术思想史分为萌芽(先秦至唐)、形成(两宋至元末)、成熟(明初至明末)、拓展(清初至道光)、嬗变(咸丰至宣统)、冲撞(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前夜)六个阶段。不仅科学地揭示戏曲艺术思想史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每一阶段特点的概括也相当准确。例如,自辛亥革命以来,不同戏曲艺术思想的交锋越来越激烈,“五四”前后关于戏曲存废的争论,对戏曲雅化倾向的批评和对大众戏剧的呼唤,王国维、吴梅对现代曲学的奠基和对传统曲学的总结与推进,都市新式剧场的兴起以及戏曲观演形态的新变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又如,在论及戏曲艺术思想的萌芽时,作者指出:尽管先秦时期还没有“真戏曲”,更没有戏曲艺术思想,但这一时期的装扮表演却对戏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该著将戏曲艺术思想萌芽追溯至先秦时期。 视野开阔 立论坚实 该著将戏曲形成之前的表演艺术以及表演艺术杂录、12世纪戏曲成熟至新中国成立前夜的戏曲文学创作、戏曲表演、声腔剧种、戏曲理论与批评全部揽入研究视野,拓展了戏曲理论研究的空间,刷新了戏曲理论研究的方法。 作者充分发掘古代曲论资源,特别注意从戏曲文学创作和演出实践中抽绎戏曲艺术思想,体现了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勇于开拓的学术勇气,也使该著立论基础坚实,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作者在《导论》中说:“对戏曲艺术思想的研究,首先必须把戏曲文学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历代遗留下来的有关戏曲演出的文本记录亦是主要考察对象之一。”全书的撰写均贯彻了这一主导理念。例如,第一章将秦以前的庙堂祭祀乐舞以及沅湘一带的俗人祭祀乐舞揽入视野,从中概括出诗、歌、乐、舞“四位一体”的装扮表演意识,并指出这是后世戏曲艺术以高度的综合性为美的最初端倪。 作者从创作和演出两个方位抽绎戏曲艺术思想,而且能把自己的见解建立在可靠而充分的文献资料之上,体现了其踏实严谨的学风。比如,第四章将洪昇、孔尚任、李玉等文人的雅部创作、宫廷文学侍从撰写的宫廷大戏和民间艺人的花部创作都揽入视野,概括清初至道光年间戏曲思想的拓展。“拓展”是与此前走向“成熟”的戏曲艺术思想史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它既是对清代戏曲艺术思想史连续性的体认,又是对其阶段性的区分。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多元并存,与明代戏曲艺术思想相比,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很大拓展,以“拓展”来概括这一时期戏曲艺术思想的整体特点,颇为精准。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是一部开新之作,势必对未来的戏曲艺术思想史乃至戏曲史、戏曲理论批评史的研究产生影响。(郑传寅 作者为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