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也可充满温情——评孙庆伟《追迹三代》 夏商周考古是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术发展与中国考古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在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在分期等重大问题上依然分歧重重,进行梳理与反思既是学术本身的需要,也是中国考古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追迹三代》的出版自然引起了各方关注。 作者围绕夏商周考古重大学术问题,对夏商周考古学史的若干方面进行了精心的分析。10篇文章相互独立又构成一有机整体,以顾颉刚先生“古史辨”为开端,论述“古史辨”运动与中国科学考古学兴起的关系,对于夏商周考古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学术问题、代表性学者均有清晰无误、细致入微的盘点,乃名副其实的学术史。这一研究领域虽然是中国考古的重头戏,但单篇的论文多,大多偏重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孙庆伟则跳出具体的纠结,从更广阔的时间段和比较中总结夏商周考古的得失,为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作者梳理资料之全,涉及学术面之广,剖析问题之深,显示了良好的学术素养。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述而不论,点到为止”, 向读者展现真实、客观的夏商周考古学史。读者可通过夏文化探索、夏商文化的界标、商文化探索、殷墟文化以及先周文化研究等关键历史事件,纵览三代考古之核心问题与发展现状。考古学本身所特有的“有心栽花”“无心插柳”被作者写得环环相扣,可谓用“学案”撰写体例的范本。 这又是充满温情的一部书。它原来是作者在北京大学面向非考古专业学生讲课时的讲义,针对每一重大学术问题,以学者和问题为主线来厘清夏商周考古学的发展脉络。作者并不是对文字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用心、融情在写,字里行间都蕴含充沛的情感,笔下的人物也是鲜活而又富有个性。以顾颉刚与邹衡两位先生为例。对于顾颉刚,作者是从“个性、时势和境遇”来分析他是如何走上古史辨道路的。不论境遇如何恶劣,顾颉刚也不改极强的个性,深厚学识得以积累,更离不开过人的毅力与恒心。邹衡作为“搅局者”出现在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时,是有考古材料和文献史料的系统研究作基础的,更是与其学术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句“可以说考古学就是我的人生观”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邹衡离世后,考古界似乎再也没有出过这样可爱的持不同意见者。 近600页的书稿,握在手中,着实给人以厚重之感。每一位考古人的学术历程,每一桩历史事件的跌宕起伏,都是考古人认识历史、追逐真理的过程,而作者通过分析李济与邹衡在前后殷墟考古研究中的不同路径,慎重提出如何处理著史与分期的关系,更是直指中国考古的核心理念,令人豁然开朗。 《追迹三代》:孙庆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