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诊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关键词 陶渊明 哲学思想 孔子 儒 老子 道 归于儒不归于道 陈寅恪说:“陶渊明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这个断语下得中肯;但我不赞成他作的“故陶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的结论。 袁行霈在新著《陶渊明研究》中说:“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使他卓然于其他一般诗人之上。”“陶渊明的诗,不论是哲理性的,或者抒情描写之作,常常透露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许多诗都可以看作一位哲人以诗的形式写成的哲学著作。”这段话也深得我心,但不赞成他对某些词语的解释和推论。 袁先生说:“老子认为道和德既不是什么力量使然的,也不有意地去作什么,为什么?而是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它什么也不作,什么也不为,却什么都作了为了。人既然尊崇道德.就应该像它一样保持自然的状态,本来怎样就怎样,这又叫抱朴含真。”“道德”一词,儒道两家都曾提出,担概念却完全不同;而此词的概念,又对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影响至柜,故首先从这儿开篇。 先谈老子的“道德观”。 周人灭殷以后,利用宗法制组织形式统治和治理国家。这套宗法制文化,到春秋时期已面临礼坏乐崩的无序状态;于是迫使人们认真地反思和探索。老子就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内在运行规律进行系统探索的第一人。他认为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而这种永恒的运动则受到自然界内在自为性的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因此,便高度抽象出一个“道”的概念,并赋予这个先天地生的“道”以宇宙本体论的意义,把它作为批判和否定传统伦理文化的最高根据。老子认为,“道”是本体,其他的都是“道”的衍化物,“道”是永恒的,其价值就在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而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结果,没有永恒性,其存在都是相对的。因此,传统伦理文化便视为是导致人类反其道而行的例子。不独不存在其绝对正确性和神圣权威性,而且还是社会灾难的根源,应予彻底否定。 老子又认为,“天之道,损有徐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徐。”为了扭转这种违反天之道的人之道,使社会重新由乱入治.老子又在“道”的基础上抽象出“德”这样一个重要概念,以此来构造真正合理的人施。老子以前所谓的“德”,是指社会群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老子却对“德”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德”不包含仁义礼等传统的旧内容,因为它不是人类社会的自生物,而是道在自我展现中外化于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老子曾解释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即“德”具有像“道”那样“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的品格。从“道”与“德”的统一性与从属性出发,认定旧的伦理信条是人类社会新秩序建立的莫大障碍,必须根据“玄德”的标准去进行改造,认定只有从天之道的自然回归的过程中,才能把人性从传统伦理文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代之一种以“自然”为基础的新人性。这种新人性的出现,是老子认为人类与其他自然物没有什么区别,因而把人类的自为的自由与其他存在物自在的自由混同了起来。 本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对自然物质世界的抽象,但他忽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物质世界的区分,错把自然物质世界那种盲目的自在运动(无为)绝对化.认为是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不可抗拒的必然性规律。因此,也要求人类社会按照这种“无为”的准则改造社会,以便人类社会能获得梦寐以求的自由(无不为),能建立与物质世界那样永恒和谐的美妙秩序。在这里,老子用“无为”否定“有为”,即否定人类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创造性实践活动,而滑入文化虚无主义和取消文化主义的泥潭中。因此,他提出“绝学无忧”的主张,并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必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最后要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没有文化,无优无虑的动物性群体,要使人性自然化,使有为的社会人退化到无为的自然人,成为自生自灭、无知无欲的自然界中自在的存在物,然后达到天人的合一,取得“无为而不为”的绝对自由。这便是老子道德观的精义。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