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郭璞最后的一年半岁月,去职丁母忧,王敦起为记室参军,羁录幕中,不曾来瓯,宋前资料亦未见有关卜城之记述。郭璞卜城始载于南宋地方志,系传说而非史实。 关键词 郭璞;永嘉郡;卜城 现存《温州府志》均有郭璞卜城、白鹿衔花的记述。今所见最早的府志明弘治志卷一“城池”:“府城晋明帝太宁癸未始建。郭璞初谋城于江北,取土称之,江北土轻。乃过江登西北一峰(今名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故名斗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又号白鹿城。” 我们在修撰《温州市志》时,为对乡亲父老负责,曾检对资料,作了一番考查,认为此项记载于史无征,不应再入载。新志卷一“建置”篇中,一反现存旧志之记述,只字未及郭璞与白鹿事,连“据旧志记载”云云,亦不提及。 2001年6月1日《温州日报》刊出胡珠生的《白鹿建城第一功》(下简为《白鹿》),副题作《郭璞来瓯考略》,断定“郭璞永嘉郡卜城之行,应在母死下葬地之后的323年上半年内。他是从暨阳动身经浙东、临海、乐城到永嘉的。”言之似甚凿凿,因而有所议焉。 郭璞(276——324),字景纯,晋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星相家。自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323)即永嘉建郡之年至二年六月,短短的一年半内,郭璞接连遭遇两件大事.终而婴祸。 《晋书·郭璞传》载:在永昌年闰十一月(322年12月)晋元帝死后不久,“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故城在今江苏江阴境)。”同时安葬先逝的兄长。葬后,哀伤悲恸不已,写下一首四言持:“北阜烈烈,巨海混混,垒垒三坟,唯母与昆。”(《世说新语》)本传接着载:“未巷,王郭起璞为记室参军。”按:“蓦”同“期”,一昼夜、一整月,一周年皆可用。《论语》:“膏月而已可也。”王力先生指出,在一整月这个意义上古代常写作“替”。对照本传,“起为记室参军”后,“时明帝即位逾年,未改号,而荧惑守房。璞时体归,帝乃遣使贵手诏问璞”,“璞乃上疏请改年赦肆。”《晋书·帝纪第六》:明帝于三月朔改元为太宁。手诏问璞,时璞已为记室参军,“休归”暨阳,则郭璞母丧约在上年十二月或元年正月。可见“未期”为不到一整月,本传记载十分明确,两个“时”字交代得非常清楚。而《白鹿》一文,引母丧句后,避而不引以下文字,不及明帝于三月朔改元一事,而断言“期”作“周年”解,从而引出结论:郭璞“母丧后将近一年为‘去职’时期”,故可于上半年内来永嘉卜城。这结论与本传前后所载事实不符。 我国古代社会,礼制极为严格。服父母之丧为丧礼中之最重大者。《尚书》中即有“服丧三年”的记载。《仪礼》和《礼记》都说“三年之丧……无易之道也”。至汉武帝,此项制度得到加强,官吏须辞官回乡,穿孝服,不婚娶,不参加活动。此制度在后世得到沿袭。《白鹿》说:在母丧期间,“郭璞可以行踪自便。”故可来永嘉。此于礼法亦不合。 何况,母丧未及一月,郭璞便被“起为记室参军”,在王敦幕下了。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