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中国诗史实录大纲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吴光兴 参加讨论

    “中国诗史实录”是一项以原生形态的中国诗史为对象的系列研究,也尝试使用了一套技术方法。它的初步结论是:1、结合诗歌观念与诗歌实践考察,从三世纪初叶曹王及邺下文人的诗歌活动始,至十一世纪初叶“西昆体”盛行一时止,或概括地称之为三至十世纪的中国诗史,这一结构秩序完备、观念风尚统一的诗史时段,构成中国诗史基本的发展时期,这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诗歌的自觉时代”,它显示了中国诗史的文化背景所具有的诗歌理想和诗歌价值观。中国诗史因此分为三个时期。2、考其源流,自觉的中国诗歌的理想,可以说是在“祖词(文词)宗赋(辞赋)在”的历史传统中生成的,而随着韩愈——欧阳修“诗(古)文一文道”统系的形成,遂告终结。
    “中国诗史实录”发凡
    1、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评《太史公书》(《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应劭注“实录”:“言其录事实。”(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颜师古注《汉书》,也曾标举“非苟臆说,皆有援据”(《汉书叙例》)的原则。“中国诗史实录”即沿用“实录”这一名词来标明自己所进行的谨守依据、不逞臆说的原生态研究。但是,被后儒塞进“实录”原则里的所谓“春秋之义”则为笔者所摒弃。其实,微言大义式的褒贬评价与“实录”的要求本无法并行不悖。班固一方面说《太史公书》“实录”,另一方面却批评太史公“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要回答班固的质难,本是轻而易举的事:太史公既“实录”,如果史实不同于圣人,他当然也只好“是非颇缪于圣人”了。
    前述班固的质难,正是一种“班固式的困惑”:在作历史事实的描述的同时,可以预设一些不可触犯的信条或原则吗?这就需要仔细辨明:究竟什么才是历史研究中的“事实”,如何区分“真实的”和“虚假的”历史事实?
    2、事实
    什么是事实:是确实发生的情况,还是应该发生的情况?本着科学研究“求实”的要求,“中国诗史实录”只接受“确实发生的情况”为事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它的内部存在自己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稳态结构及价值系统。曾经发生的情况,可以说,也是唯一真正的“历史”事实。
    ……………………
    原载:《文学评论》1994年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