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浅论《司马迁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 ──与范卫平同志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廖贞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司马迁用“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论评屈论骚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说明了他对文学的自觉认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是先秦诗歌的支脉,但不能把它放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文化体系中考证,它是各民族文化发展曲折复杂而不平衡的体现。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用诗歌充分抒情言志、生动表现自我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司马迁对屈骚的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 司马迁 抒情言志 诗体自觉 楚辞 诗人
    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作传的人,他对屈原的作品及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些评价基本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并成为后人研究屈原的主要依据和起点。但司马迁评屈论骚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真正接近了屈原及作品的实质?《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第一期上,范卫平同志撰文《司马迁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讨论了这一问题,有些观点很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对其中的一些看法,我有不同意见,想就此与范卫平同志商榷,以促进学术研究,并恳请前辈与读者指正。
    一、司马迁的“舒愤自见”是否适用于屈原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认为包括屈原在内的先贤者著述是“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他们“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所以“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也有大抵类似的话。从司马迁的身世遭遇,我们不难看出,这正是他自己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恰如鲁迅先生说的:“发愤著书,意旨自激”。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争议。但是他以此来概括先秦时期重要典籍的成书原因是否正确呢?
    范卫平同志认为“先秦时期‘舒愤自见’的创作时代尚未到来,诗体文学的自觉时代尚未到来,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尚未到来”,就是说先秦时期的作者还不存在抒情言志的创作动机,并以此来判定司马迁对屈骚的评价是错误的,是犯了“以己度人,以今量古”的简单的方法论的错误,否定屈原有“抒愤自见”的自觉创作。
    我们承认司马迁在概括先秦古籍的成书原因时,把列举的有一些是和事实有出人的,很难看作是“意有所郁结”的“发愤”之作。但这段例证中的一部分,是很恰切的,尤其关于屈原。他说:
    “屈平疾王听之弗聪也,谗馅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悉幽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里明确指出,屈原“怨”的产生,是社会政治斗争的产物,我们如果考证一下屈原所处的时代和他的遭遇,这一点就一目了然。屈原胸怀报国大志,但是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致一再被流放,而他眼看着楚国由强盛走向衰弱,这使他内心深处郁结着强烈的愤怒感情。他的创作,就是他愤慨的感情独白。他的矛头所向,上至楚君、下至“党人”,卖国贼、嫉妒造谣者。屈原在《惜诵》中,开宗明义地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离骚》中的“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都明确表示了他的感情来源于有志难伸的剧烈矛盾冲突。他的作品是他抒情言志的结晶,大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意。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原载:《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