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一文刊于1989年,硫漏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类:引书不慎,将其中错误连带抄来;或前人校刊结果原不错,作者却加上错误的解说。不明古代地理与汉代施政常规,随意发挥,前后矛盾。不顾诸本铁证,不明文献章法结构,轻率改字。引用书证断章取义,有违历史事实。不遵循校勘学的通行原则,滥用声训等方法。错误地解说舞名、舞容,任意增置角色。不明所引文献涵义,解说逻辑混乱。 关键词 校勘;引用;解说 《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1期刊登赵速夫《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一文(以下简称赵文)。该文开篇标:“《宋书·乐志》所载汉代‘巾舞歌诗’《公莫舞》一篇,读起来如同《说苑》所载《越人歌》的越语原词,无从断句,也莫名其妙。因为是璞玉未理,它的价值也就很难估量。我曾对它花了很多时间,来排比字组,琢磨文意,探求体例。终于发现:它是一个代言体3场歌舞剧脚本。最近看到杨公骥先生的《西汉歌舞巾剧〈公莫舞〉的句读和研究》【引者按应为《西汉歌舞剧巾舞〈公莫舞〉的句读和研究)》(刊《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1辑),鄙见有的地方与杨先生不谋而合”云云。赵文所述.,与《巾舞歌辞》的研究史实相去甚远,为了进一步深入对《巾舞歌辞》的研究,并使《巾舞歌辞》研究历史的真象大白于天下,我们有责任对赵文作一个适当的剖析。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所述内容,下面,我们首先对《巾舞歌辞》及其研究历史作一个简短的概述。 《宋书》卷二十二《乐志四》载“《巾舞》歌诗”一篇,称之为《公莫巾舞歌行》。其文又载《乐府诗集》卷五十四,称为《巾舞歌诗》(较《宋书》所载少四字)。《南齐书·乐志》载其首尾片断共计四十字,称为《公莫辞》或《公莫巾舞歌》。由于声辞杂写,不可通读,关于其内容,自东晋以后,即无人解晓。使这一极为宝贵的文献.成为千古不解之谜。 1950年7月19日,先师杨公骥教授在《光明日报》三版(学术版)上发表《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一文,不但按照古乐大字记辞、细字记声的惯例对其进行了校点,而且对它的“句读和章法”、“内容”、“巾舞和声”“巾舞的舞法动作”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使《巾舞歌辞》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该文收人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合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列人“汉代乐府诗概述类”第一篇。杨先生晚年又在《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1期发表《西汉歌舞剧巾舞(公莫舞)的句读和研究》,重申前说,并对前文作出了重要的补充。除使旧说立论更为坚实外,又对《公莫舞》创制的年代和最初的流行地区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揭示出《巾舞歌辞》的真实面貌。指出它所记录的“巾舞”《公莫舞》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出有角色、有情节、有科白的歌舞剧。”并指出“尽管剧情比较简单,但它却是我国戏剧的祖型。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学术研究是一个薪火代传的事业。前辈学者的开拓性工作应该受到后代学人的尊重,后继者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前进和发展的通则。但是在《巾舞歌辞》的研究过程中,这一通则在一些学界人士的身上却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尽管赵文的发表远在杨先生《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一文发表39年以后,它的作者却声称《巾舞歌辞》是“璞玉未理”,宣扬该文的“研究成果”是独立取得,是“与杨先生不谋而合”。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赵文的撰写是在阅读杨先生论著之后,不过由于该作者没有能够真正读懂杨先生的文章,所以该文不但没有能够在杨文基础上表现出应有的学术进步,在整体上反而大为倒退了。审读之后可以发现,除与前人雷同者外,赵文疏漏、错误甚多,其中仅“硬伤”就达三十处以上。 赵文中的错误,举其要者,可以分为以下十类。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