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陶渊明受佛教影响说质疑 ——读丁永忠《陶诗佛音辫》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龚斌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并论,于是就称陶诗“默契禅宗”。近有丁永忠先生集渊明信佛说之大成,著《陶诗佛音辨》以佛经比附渊明诗文,论证渊明深受佛教影响。对这样一种“新论”,很有辨析的必要。
    关键词 陶渊明 佛教 影响 质疑
    《归去来兮辞》与佛曲无关
     《归去来兮辞)的形式源于《楚辞》。朱熹指出此文“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整之病云”孙月峰说,“风格亦本《楚骚》,但《骚》侈此约,《骚》华此实。”方熊谓(归去来兮辞)“独得灵均、长卿之风。”《楚骚》在后世分流为二,一为赋,一为辞,赋偏重于铺陈状物,辞偏重于述志抒情。《归去来兮辞》既以“辞”为题,这最明显不过地表明与《楚辞》的关系。
     可是,丁先生谓《归去来兮辞》与佛曲在形式与内容上有联系,其主要证据是称“归去来”为阿弥陀净土信仰的流行赞辞。而在(归去来兮辞)产生之时,社会上已有类似“归去来”佛曲传唱,因此推论此文“不仅与僧亮的《归去来》佛曲,甚至还与刘遗民当年为慧远诸人所作的《净土发愿文》有着完全一致的感情基调。”丁文认为《归去来兮辞》在形式和思想倾向上均受到佛曲影响。
     这种异乎寻常的见解,恐怕属影响之论。据现有资料看,“归去来”一语首见于《归去来兮辞》。它的语源和语义都为中土固有,与佛曲毫无关系。“归去来兮”意思与“归欤”之叹相同。孔子在陈绝粮,首发“归欤”之叹。后来,“归去”或“归来”渐渐成为文学作品中游子思乡和宦游思归的呼唤,具有了一定的泛指意义,即“归去”之叹皆可施于久游不者。如屈原《招魂》呼唤楚怀王亡魂归来,一再呼告“魂兮归来”!淮南小山《招隐士》,据说为招屈原而作,末尾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吕氏春秋·赞能》:“沈尹茎谓孙叔敖曰:‘……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据说,曾子还作过《归耕》之曲。《文选》张衡《思玄赋》:“嘉曾氏之归耕兮,慕历阪之 。”李善注:“《琴操》曰:《归耕》者,曾子之所作也。曾子事孔子十有余年,晨觉,眷然念二亲年衰,养之不备,于是援琴鼓之曰:‘欲救归耕来兮,安所耕,历山盘兮。”
     魏晋文学中的“归去”之叹更是屡见不鲜。曹丕《燕歌行》写独守空闺的女子,呼唤客游在外的丈夫归来:“念君客游多思肠,谦谦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汉末,王粲滞留荆州十余年,思归故乡而不得,作《登楼赋》,大写“归欤”之叹音。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作宫,见秋风起,思吴中佳味,作《思吴江歌》,命驾归吴。潘岳在怀县作官四载,位微职卑,作《在怀县诗》说:“徒怀越鸟志,眷恋想南枝。”“信美非吾土,抵搅怀归志。”《晋书·李密传》载密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可见,“归欤”之叹,乃是游子和宦游者自然而然产生的“情结”。对游子而言,“归欤”之叹是思恋故乡和亲人;对宦游者来说,又多出了想摆脱仕途的几分失意。
     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继承了前代文学的传统,将“归欤”之叹表现得更集中更生动罢了。这与佛曲中的“归去来”赞辞风牛马不相及。“归去来”佛曲是因厌世而幻想走进西天佛国,从现实走向虚幻。王粲、潘岳、李密、陶渊明的“归软”之叹,则是经历宦海风波、人身失去自由以后的反思,是对故乡、田园和平静生活的向往与呼唤。这与“归去来”佛曲的“感情基调”相去何止万里!?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原载:《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