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以文为诗”不始于陶渊明 ——兼与高建新先生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明华 魏宏灿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唐代以前,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在“以诗为诗”而不是“以文为诗”。尽管其诗中尚残留一些散文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文为诗”。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文到诗的道路是相反的,前者是在排除“文”的特点,后者却是在引进。“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文为诗”的结果。
    关键词 以文为诗 陶渊明 古文运动 玄言诗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11期转载了高建新先生发表于《内蒙古大学学报》(社)2002年4期的《“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一文,读后颇有所获,但又觉得此问题尚有商量的余地,故不揣浅陋,作此拙文,以就教于高先生和其他方家。
    一、在谈论“以文为诗”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关注,这就是诗与文的地位升降问题。我们早就习惯了诗与文对举的表达方式,但诗与文的地位是不同的,而且彼此的地位还有升降变化。近读王小舒先生《从情欲出发体悟人生》一文,颇喜其这么一段话:“文学发展到宋代,不同体裁间的分工和位置已经基本划定,这是一个由上而下的阶梯式格局,文最高,因为文是‘明道’的,诗次之,它是‘言志’的,除了‘美刺’之外,还有抒发情性的功能,所以又被称为‘文之余’,此二者合在一起,组成正统文学的全部。北宋中叶的文学革命运动,恰是在这两个领域展开的。”所谈诗文的地位是宋代及其以后的情况。那么,宋代以前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诗的地位高于文的地位。先秦五经之中,《诗经》的文学性最强。到了汉代,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诗对文的冲击。汉代骚体赋也好,大赋、小赋也好,都带有很浓的“诗化”的特点。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无韵之离骚”,也是看到了诗歌对历史散文的巨大影响。就连皇帝的诏书,也打上了诗歌的痕迹。如汉武帝元鼎五年十一月《郊祠泰畤诏》:“联以眇身,托于王侯之上,德未能绥民,民或饥寒,故巡祭后土,以祈丰年。冀州 壤,乃显文鼎,获荐于庙,渥洼水出马,朕其御焉。战战兢兢,惧不克任,克昭天地,内惟自新。《诗》云:‘四牡翼翼,以征不服。’亲省边垂,用事所极,望见泰一,修天文祥。辛卯,夜若景光,十有二明。《易》:‘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朕甚念年岁咸登,饬躬斋戒,丁酉,拜况于郊。”不但两次引用《诗》句,而且以四言行文,当是受《诗经》影响所致。至于南北朝之后形成的骈文、骈赋乃至律赋,则与诗歌的区别越来越小,有的就已经是诗歌了。
    从宋以前诗重于文到宋以后的文重于诗,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颠覆。这一变化的远源是:六朝以还,诗歌朝着“言情”和“绮靡”的道路发展,逐渐丧失了“言志”的功能,其社会作用也就逐渐下降。而其近因则是:唐代的古文家大力提倡古文而轻视诗歌。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都有重文轻诗的倾向。元结虽写有不少诗,却全是古体,他企图恢复六朝以前的诗歌特点。韩愈诗歌成就很高,也以古体诗为主,喜欢以文为诗。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古文家大力提倡散文的宗经、载道和济世之功,使其成为一种最具现实意义的文学体裁。相形之下,诗歌的地位也就降低了,古文家们之所以要以文为诗,可能是为了避免诗歌的功能和地位进一步沦落,使其也能起到“文之余”的作用。
    陶渊明生活在各种文体都普遍“诗化”了的时代,但诗歌本身却出现了反动,这就是玄言诗的出现。以孙绰、许洵为代表的玄言诗人,运用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形式,大谈玄理,钟嵘《诗品》评其“语过其辞,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保存到现在的玄言诗已经很少了,但由现存的作品推测,其在章法、句法等方面具有高先生所说的“以文为诗”的特点,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可是,老子的《道德经》千古共仰,为什么受其影响形成的玄言诗却不为后世所容呢?笔者认为,当各种文体普遍追求诗化的时候,玄言诗却主动地去接受“文”的特点,这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在当时却无疑是一股逆流。而缺少形象和感情的“陌生化”更增加了读者的拒斥心理。可是大家也不要忘了,不管玄言诗有多少不足之处,陶渊明诗却是从玄言诗脱颖而出的。在陶渊明的时代,玄言诗中已滋生出山水诗。陶渊明几乎不写山水诗,但从玄言诗到田园诗跟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其路径是相似的,只是指向不同罢了。脱胎于玄言诗的田园诗和山水诗同样具有浓重的玄学理趣。谢灵运山水诗的“三段论”也好,谢眺诗景事情交融也好,都反映了这个特点。比谢灵运还要年长的陶渊明当然也不可能摆脱说理,他的伟大和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基本上用饱含生活情趣的哲理代替了抽象的玄理,并且和田园风景、农家生活及作家的喜悦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肯定不想象他之前的玄言诗人一样去把诗写得像“文”,他要做的是相反的事情,即努力摆脱玄言诗中所包涵的“文”的成份,让诗歌的特点重新回到诗歌中来。以恢复诗歌应有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一个伟大的田园诗人。至于他的诗中还存在着一些黄先生所说的散文特点,这实在是从玄言诗中所带来的,是陶渊明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排除的残余部分。黄先生发现了陶诗的这些成份,就认为陶是在意地“以文为诗”,恐怕有违陶渊明当年的良苦用心。
    ……………………
    原载:《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