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被还原的月亮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钱钢吕晨 参加讨论

    关键词 冈村繁;陶渊明;颠复;误读;实证
     陶渊明这三个字,经千年来的香火供奉熏制,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退守隐逸的价值取向的一个符号,代表着超然于世俗纷争之外的旷达与恬淡,孤高地矗立在古今文人风雨飘摇的心宅之前。这样的诗人,要想以“纯客观”的心态去走进他的世界,反而会不得门径,兴味索然。每个人都可能抱着一种阅读期待去读陶渊明的作品,结果无非是有人尽兴而归,有人意犹未尽,也完全可能会有人因为一己的期待未能在诗中寻得落脚之处,而在心里升起失落、不满甚或隐隐的愤怒。所以,得知日本汉学名家冈村繁先生曾对陶渊明做过别样的评价,听到古往今来一片叫好声中突现的异音,自然会引发陶诗爱好者的关注。
     阅读冈村繁先生的大著《陶渊明新论》,使我们觉得冈村先生原始的阅读体验与我们的体验有相近之处,即都对陶渊明是否象很多人所想象的那般“脱离世俗荣达纷争,而始终坚守恬淡无欲的孤高精神”有了怀疑。然而《新论》中不少结论性的判断又颇难让我们接受,以至我们阅读《新论》最终竟也有一种期待之落空的感觉。
     所谓诗无达话,从隐晦的诗句间揣测作者的本意无疑是困难的,而从看似通俗易懂的文字之中勘破作者的言不由衷或弦外之意更可能吃力不讨好。面对一人读而得一人之味、一人之见的陶诗,身为学者的冈村繁不得不采用各种能使他人信服的实证方法来阐述他的独到见解并试图使之成为共识。然而,如此勇于破除“迷信”的举动却似乎陷人了另一种“迷信”,有着异国背景与现代价值观的冈村先生以他自己的评判标准挑剔着千年之前的中国诗人,以至于我们在《新论》中读到了太多陌生的道德苛责以及由此出发的对于陶诗的各种有意“误读”,令人深感隔膜。例如《五柳先生传》中因不写明主人公的姓字籍贯,就一定“具有虚构性质”,不可能是陶氏自况;陶氏因对曾施舍其酒食的主人感激涕零,故而在人格上“显得卑屈而近于厚颜无耻”;陶氏因借酒慰藉迫及死亡的恐惧和不遇生涯的悲苦,就表明了“他对自己的怯懦”。书中大量诸如此类的质疑和指摘将我们对于陶渊明诗文的认知牵向一种生硬的解会,同时拔离了原有的玩味不尽的与文字间的直觉默会。
     书中对陶渊明偶像最具颠覆性的是第二章对陶五次仕宦与辞官经历的分析,不乏新见,也多有偏颇。比如陶渊明第二次出仕任职于当时最具军事实力的北府军团刘牢之帐下,而当时的官僚机构一般也以北方出生的贵族执其牛耳,何况这之前陶渊明曾拒绝赴任江州主簿,《新论》据此认为,“渊明不走纯官僚途径而选择更富前景的军人途径,就南人而言,这无疑是最佳的成功之途”。这样看待早期的陶渊明,不应视为臆断。陶在北府军团危急之际辞官回家,后又转仕势力渐大、与刘牢之有深怨的西府军团桓玄的幕下;在桓玄被杀之后,又回过头来做了刘牢之之子、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谋。如此去就转折或许可用儒家所谓有道则仕无道则退以为辩解,也有陶渊明自己的几首诗歌可为选择之合理的隐晦的表白,但毕竟难以从正面加以完全的肯定和推崇。只是冈村先生的指摘在我们看来也太重了,他将陶的去就上纲为“行为无节操而不知羞耻,追求功利而又自以为超脱”,这样陶诗中所反复致意的“真”也就成了“完全只顾个人自由和追求的、闭锁性的隐者生活规范”。这种带有个人愤慨情绪的论断,相信大多数读者都很难接受。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原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