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陌生者”叩问的回响 ——《陶渊明新论》在上海出版感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陆晓光 参加讨论

    关键词 冈村繁;陶渊明;中日文化比较;主体间性
     冈村繁先生在《陶渊明新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表面上看,陶渊明似乎脱离世俗的荣达纷争,始终烙守恬淡寡欲的孤高精神,但实际上,他却是个极任性地固执于自我本主义生活方式、并且有很强世俗欲望的人物。换言之,支撑他隐逸生活的是一种极其任性的自我意识和奇妙变形了的世俗欲求。”这样的陶渊明新论,在中国学界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中,实在是可以称之为“怪异”的。即使在日本也是破天荒的首次。1974年原著在日本发表后引起的反响是“赞否大约各半”。记得十多年前我在日本留学师从冈村先生期间翻译该“新论”时,一位大陆赴日讲学的年长教授出于善意而对我做此译事表示有点担忧。
     不过,这样的“怪异”结论却是出于一位重视文献考证、甚至以文献考证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学者的执着研究。作者在1974年写的该书日文初版“后记”中追溯其研究陶渊明的过程时写到,他的这一研究起始于学生时代听其老师斯波六郎授课时发生的“疑惑”;该“疑惑”在他心中盘桓存在了“十数年”;在正式投入研究后曾“反复阅读作品集并搜集相关资料”;还经历了从“初步形成构想”到再度化“约一年时间集中研究”的过程。
     在两年前于上海图书馆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冈村先生曾坦言,他研究中国文学在方法上主要是受中国乾嘉学派影响。他的一位弟子甲斐胜二(现日本福冈大学教授)回忆当年从师学习《文选》的情景:
     上课前学生要做很多准备,首先要比较几种版本和抄本中的相关部分,调查文字的异同;再做异同的对照表;然后自己去调查现在能够看到的资料。上课中老师时常严格问学生,版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异同,为什么这个版本与那个版本的文字一样而与另一个版本的文字不一样。学生对这些问题有的能够回答,有的不能回答。不能回答的时候,老师常常手里夹着一支香烟,沉默地等待着,这时间对学生来说很长很长。学生就这样渐渐掌握了中国古典文章的阅读法。
     上海大学张寅彭教授说:
     (他的)论文一如其既有风格,每每对人尽无疑的现象、材料,作出新的理解和论释,这些新见解,主要因其论证过程的合逻辑性,以及论据的翔实完备而极富启发性,可谓新得大度而有风范,绝非时下某些产生于功利性动机的所谓‘新见解’所能相提并论的。……在前后大半年的移译过程中,我为冈村先生的美论所吸引,差不多每一篇都始而兴奋,继而折服,果然是一段难得的‘疑意相与析’的愉快经历。
    据此,我以为《陶渊明新论》中的怪异结论涉及的恐怕不仅仅是考证学方面问题,我们需要同时讨论的恐怕还有超出陶渊明研究范围的下面两个问题。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原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