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问题之二:不能解释“使、被” “致使—被动”演变分析无法解释汉语中最典型的致使动词“使”为何没有发生这一演变从而发展出被动用法,也无法解释“被”为何不是来自致使用法。 徐丹(Xu 2006)指出,在上古汉语中以使令动词作为致使标记是实现致使表达的句法手段,常用的使令动词有“使、俾、令”(15),其中“使”最为显著(李佐丰1983,2003;徐丹2003)。李佐丰(1983)考察了《左传》中的动词“使”并将之分为三类,分别是自动词“使1”(“出使”)、一般他动词“使2”(“任用、派遣”)、构成致使结构的“使3”(“派遣、任用”)。以下三组例句引自《左传》(其中(30b)、(31a-b)、(32a,d)亦为李佐丰(1983)的用例),分别说明三个“使”的主要用法。 (30)a.苗贲皇使,见晏桓子(宣公十七年) b.申叔时使于齐,反,复命而退(宣公十一年) (31)a.此同车,( )必使能,国未可望也(哀公八年) b.晋人使谍于子木,请行而期焉(哀公十六年) (32)a.晋侯使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b.爱我者惟祝我,( )使我速死(成公十七年) c.先君以寡人为贤,( )使( )主社稷(隐公三年) d.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我( )(哀公八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