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守望成长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未知 徐加胜 参加讨论

    《麦田里的守望者》描述了一个叫霍尔顿的16岁男孩被学校开除后的三天的流浪生活,也穿插着霍尔顿对他所经历的十几年的人生的某些片段的回忆。
    在社会的通常标准中,霍尔顿无疑是个坏孩子。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地阅读,我们会同时发现,霍尔顿其实是个很不错的孩子。明明是一个好孩子,却为什么会有那些不好的表现呢?他憎恨着脏话,他自己却也是脏话连篇。
    问题的关键在于有隔膜。成年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之间有着距离,而这样一份距离所带来的问题应该由成年人去解决,因为成年人也曾经是孩子,无论从理性的角度还是从感情的角度,成年人都应该俯下身子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慢慢地引导他们,直至他们真正地长大。可让人难过的是,很多时候,成年人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这对于孩子来讲,无疑是痛苦的。在这种情形下,有很多孩子选择了自己开始探索、适应,从而慢慢长大,但有些孩子却很难这样做,敏感的他们选择了坚持与对抗,问题就呈现了,但是阵痛过后,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会慢慢长大,但是他们不会忘记他们经历的那样一段纯真却又痛苦的时光,这也应该是很多人都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因,比如罗大佑说过如果要到一个荒岛上只能带一本书的话,他会选择《麦田里的守望者》。
    看这本书,我总会想起庄子,庄子的学说之所以在后世引发强烈的共鸣,是因为他的学说是对人作为社会与文化的存在的反省与焦虑。人只有进入社会,只有被社会的文化浸润,才能够真正地成为社会化的人,从而和整体一致,和谐前行。然而人的社会化也是一个被理性化,在某种层面上失去自然、丧失本真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的确会让人产生焦虑。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但是庄子的学说的本意也绝不是要完全抛弃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标准,而只是不能接受这样原本是人类创造的价值标准反过来僵化成一种工具和枷锁,因为一旦如此,人类社会就会失去活力。庄子始终强调社会需要有人冷眼旁观,带着一颗炽热的心,也许批判本身就意味一定层面的赞同,否则根本就不需要对话。
    霍尔顿的逃离就是对当时的工业文明对于人类精神方面压抑的不满与反抗,他采取了很极端的方式来对抗社会的主流文明,就如同魏晋名士用那些放荡之行来对抗礼教一样。霍尔顿和魏晋名士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一颗炽热的赤字之心:霍尔顿是如此地爱自己的弟弟妹妹,他最终留下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他的妹妹菲比。阮籍在母亲去世时还不肯停止正在对弈的棋局,还喝了很多酒,但是他内心哀伤过度,咳了很多血。
    霍尔顿终究还是回家了,回到了他所批判的社会中。任何一个社会都是需要主流价值的,否则社会整体的维系和进步就会成问题。只是这样一种主流要有张力,要在包容和碰撞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不是以己为尊,排斥异己。
    文章也该结束了,还想说,我们都应该记得我们那些最纯真的年华,那样一份炽热的情怀和带刺的叛逆,然后我们还应该善待那些如同我们往昔的孩子们,因为,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曾经的自己,带着他们平静却不平淡地走过他们的青春,那样我们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徐加胜 北京四中璞v学校中学部校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