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读徐风《布衣壶宗——顾景舟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未知 陈建功 参加讨论

    山高水远的文学书写——读徐风《布衣壶宗——顾景舟传》
    读完《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感觉这是徐风创作上的一个大的突破。记得当年讨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时,我建议大家不要只盯着作品的“轰动效应”,更要盯住作品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列入国家重点项目扶持的作品,在书架上要摆得住,不往远了说,至少过三五年、七八年还能看。《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这本书,应该说满足了这种期待。作为中国作协的重点扶持作品,有这样的读后感令人欣慰。应该感谢徐风的劳动,感谢他写出了顾景舟先生的神韵,成就了一本值得长久摆在书架上的书,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
    书读到最后,忽然觉得这个书名很有深意,《布衣壶宗》贯穿了一个非常基本的艺术哲理,就是在艺术境界的探求中,手艺人并不卑微,或者恰因为他是“布衣“,奠定了他进入经典,进入殿堂,成为万世宗师的基础。紫砂原本就是一抔泥土,经过多少代艺人的传承创新,逐渐形成一个伟大的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紫砂的历史长河里,知名的就那么多,不知名的,应该繁如星汉吧,所以顾景舟的出现又不是偶然的。正如丹纳所说,莎士比亚不是外星球来的陨石。在莎士比亚的背后,有整整一个民族合唱队的合唱。
    “道进乎技”,这是庄子留给我们的哲学命题,徐风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对“器”与“技”的书写,把一个古老民间手艺接通了“道”,并且通过顾景舟的一生,阐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天人合一,而这两个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从文学的角度说,他写出了一种文人的风骨气度和手艺的迷人手感,一种人性的悲悯体恤,一种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非虚构文学首先是资料的积累和运用,但占有资料本身还不意味着已经获得成功。但凡好的作品一定会从资料中杀出重围,体现作家的文学秉赋、气质和境界。我们所关注的民族元素,不应是标签式的添加,而是要在绵密的细节中自然地流淌出来。《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当下写紫砂的书林林总总,不外乎从器物、工艺、鉴宝的层面去展开,当然这样的科普、工具书籍也是大众市场所需要的。但徐风的文学书写与众不同,他是把顾景舟放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来进行观照的,他写出了顾景舟的精神史,顾景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状态。徐风说他要贴着顾景舟的心跳写,写出他的气质和肌理。这背后,除了学养的支撑,更有激情乃至生命的投入。我们看到,顾景舟精通紫砂器,把一门手艺臻于至境,通过一系列传世壶艺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审美的高境、艺术的享受。他博采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形、神、气”的主张,为手艺注入了文化的灵魂。这种升华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的,这使我想起老舍先生,早年他的小说也为人诟病,评论说他“失之油滑”,后来老舍去了英国,眼界一开,境界才上去,以后的创作上了大的台阶。顾景舟早年到上海仿古,接受了海派文化的滋养,回到宜兴他的气度、视野都不一样了。可以说,顾景舟的人生对紫砂界重要,和文学界也是相通的。徐风的贡献,是把文学跟紫砂水乳交融。即文学的紫砂,紫砂的文学。从《花非花》《一壶乾坤》《国壶》,在文学的画廊上提供了许多紫砂人物,一路写来,已成可观的风景。
    书中还有大量似乎与壶艺无关的“闲笔”,兼及顾景舟的社会关系,那是写人,写人道、人性,变换多种角度来丰满顾景舟的形象。其间有很多的跌宕,富有戏剧性,比如说顾景舟一生看过13把供春壶,都是赝品;但最后一把,因为对方是位风烛残年的老者,他怕说真话对方吃不消,便用了善意的谎言。但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把真话说了出来。这个情节如果放在小说里,读者会以为是虚构的,但这里是传记,且有日记佐证,读到这里就有一种巨大的震撼。像这样的情节,书中还有很多。这证明传记文学写好了,不输小说的精彩。《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给文学界提供了诸多思考。作为非虚构文学的重要门类,传记文学的写作日渐引人注目,也期待着新的突破。而徐风这部作品,应该是近年来传记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陈建功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