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形式的构成与多边关系(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 南帆 参加讨论

    
    首先,可以对这个分歧做出一个初步总结:“道”、主体或者历史的再现分别是压抑文学形式的三个谱系。文以明道、言为心声或者文学被隐喻为历史的一面镜子——诸如此类的命题无不潜藏了一个论断:文学形式始终是依附性的仆人,文学形式的意义毫无保留地反射在“道”、主体或者历史的再现之中。
    然而,20世纪的理论环境出现了重大的改变。首先,现代主义的各种实验性写作方兴未艾,文学形式的探索引擎突然加速;其次,文学作为一个正式学科赢得了学院的认可,不少教授倾向于认为文学形式充当了这个学科不可重复的标志;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邻近学科带来的重大启示——语言学。无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还是结构主义,两个学派的批评家无不受惠于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各种命题。这种理论环境显然不允许无视文学形式的奇特功效——包括马克思主义阵营的批评家,譬如阿多诺,或者马尔库塞。文学形式曾经被马尔库塞视为改变庸常世界的伟大酵母:艺术的意义“取决于它业已成为形式的内容”(212),这种形式将洞穿“虚假的直接性”(236),粉碎“未经反思的神秘现实”(236),“通过重建经验的对象,即通过重构语词、音调、意象而改变经验”(121);这即是马尔库塞形容的“形式的专制”(235)——文学形式承担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利器。尽管如此,这种结论远未满足形式主义学派的胃口。重建经验的语词、音调、意象来自“神秘现实”即兴的自我孵化,还是来自另一套文学形式体系的约定范式?形式主义学派显然认为,一套完整的文学形式体系始终矗立在地平线上。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曾经阐述了“质料”与“形式”两种范畴。形式是否先于质料存在?这个问题隐含了复杂的理论纠缠。对于“桌子”来说,质料与形式不可分离——任何一方缺席,“桌子”都不存在;然而,对于某一张桌子说来,质料与形式可以分离。摧毁这一张桌子的质料,桌子的形式并未消失。①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显然是在第二种意义上阐述悲剧与史诗形式。《诗学》精细地考察了某些技术性细部,例如悲剧的简单音、音缀、连接词、名词、动词、词形变化、语句;例如英雄格、短长格和史诗叙述者的设置,等等。显而易见,这些技术细部的选择几乎与具体的历史内容无关,它们的优劣评价仅仅局限于文学形式体系内部。衡量一个词形变化恰当与否在于另一些与之配合的词语,而不是这个词描述了什么。如果以中国古典诗词格律为例,结论可能更为清晰。对于七言律诗来说,“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规定不是相对于诗词的意象,而是回应对称的另一句音调“仄仄平平仄仄平”。尽管“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产生的抑扬顿挫与诗人的情志起伏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二者的对应远不如形式内部的规范固定。事实上,从格律繁杂的中国古典诗词、日本的俳句到西方的十四行诗,脱离历史内容的文学形式体系赫然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