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形式的构成与多边关系(10)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 南帆 参加讨论

    谈论社会话语光谱的此起彼伏,人们可以有限地接触理查德·罗蒂的哲学理念。罗蒂认为,世界始终存在,并且长期充当人类心灵的认识对象,但是,现在到了“语言学的转向”的时候了——真理的描述来自人类的语言:“世界不说话,只有我们说话。惟有当我们用一个程式语言设计自己之后,世界才能引发或促使(cause)我们持有信念”(15)。因此,世界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预订了哪一套语言游戏描述世界。科学话语更为权威,还是经济话语更为有效?当各种政治术语、商业名词或者道德法律命题全面覆盖各个社会领域之后,文学话语还想表述什么?罗蒂察觉到一套又一套的语言游戏彼此替代,但是,他似乎没有兴趣确认一个必然的原因。罗蒂的态度多少有些犹豫:“世界无法为我们应该说什么语言提出建议,只有其他人类才能作此建议。不过,虽然世界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玩哪一种语言游戏,可是这不表示决定玩哪一种语言游戏乃是随意的(arbitrary),也不表示语言游戏的选择乃是我们内在深处某个东西的表现”(15)。他倾向于赞同,一套语言游戏的选择带有“偶然性”,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存在“或隐或显的竞赛”(18),胜出者大约“看起来更具吸引力”(19)。这种犹豫是否恰好表明,任何游离于历史脉络的选择都无足轻重,以至于无法确认一个必然的答案?
    当然,更为尖锐的追问是,语言游戏之前的历史脉络又在哪里?如果存在所谓的历史,那么,众多语言游戏或者说文本即是历史的组成。文本之外空无所有,这种命题的极端性隐含了尖锐的理论挑战;然而,雅克·德里达对于“替补”结构的论述至少可以证明,文本始终作为历史环绕在人们周围。西方哲学传统之中,口头言说是对于思想的替补,文字写作是对于口头言说的替补;中国古代思想家曾经在《周易》的解读之中断言:“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象、意三者构成了递进的替补关系。这种替补关系甚至扩展至某些文类的排列,例如认为“小说者,正史之余也”——小说是历史的替补;或者将词称之为“诗余”——词是诗的替补。德里达试图论证的是,在场的原物业已成为永恒的空缺,人们与之相遇的只能是替补物。换言之,传统的观念必须颠倒过来:替补物的主题仿佛总是指向在场的原物,但是,真正的现场由替补物构成(德里达204—37)。替补物即是历史的实体。
    历史是否慷慨地为文学话语划拨了一个不可替代的空间?这是一种误入歧途的提问方式。历史没有边界。德里达之后的观念应当是,由于文学话语的再造,历史多出了一个空间。这时,文学形式将会充当历史形式的一个部分。当然,这种表述并未完成文学形式与历史之间的全部故事。还有一个隐蔽的主题呼之欲出: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